素人從政得與失
立法會選舉提名期結束,一些新聞馬上成為焦點。例如,提名前有消息傳出,上屆立法會可能有三分一議員不競選連任,如今果然三分一棄選(怎樣計算也相差無幾)。誰能如此神機妙算?不得而知,只能各自猜測。此外,不少新人和素人上場,顯示新血力量和競爭。不過,「競爭」只是自己人或同路人的友好比試。也許,這才是「完善選舉制度後的新氣象」。
其中奧運金牌選手出選自然是新聞焦點,也成了傳媒眼中的「開心果」,不僅因為有護照新聞可報,還有很多答問和花邊新聞可寫。不過,我又不一概否定素人從政,只要入局者知道自己的強弱,懂得怎樣善用優勢,如何洗脫稚氣,盡快進入角色,那就沒有問題了。當然,最重要還是必須知道未來身處的環境,能否讓自己發揮所長。
回顧中國特色的政治圈,官方當然希望招攬各界知名人士入局,一來可以凝聚外界眼球;二來可以顯示萬眾歸心,代表性強;三來可以吸引更多同路人埋堆。以全國人大港區代表為例,包攬各界人士,按不同界別的名額選舉,讓不少娛樂圈中人進入代表之列。改革開放前的左派演員夏夢、開放初期的歌手張明敏,再後期的汪明荃,今天的鄺美雲。他們都是以素人的角色進入政圈。
至於進入政圈後怎樣和能否適應?則要同枱吃飯,各自修行。而且,修行也可能有利有弊,有得有失,那就要他們自己衡量了。成龍和周星馳也進入政圈範圍,但涉足程度不同,方法和目標也不同,所以觀眾和市民各有評價,不一而足。
記得汪明荃曾發表意見,認為當局應向泛民議員發回鄉證,後來又建議泛民不要事事與中央「對着幹」。她表示沒有受到甚麼壓力,泛民則表示寄望不大;無論如何,嘗試多說市民心中的話,也是好事。至於日後能否繼續在政圈存在?也許不須太多牽掛了。
說到底,市民最關心的不是選舉過程,而是獲選的未來議員能否盡職履責?過去的經驗顯示,新人素人上場都會入境問禁,至少在一段時間裡循規蹈矩;想真正有所發揮,也許要假以時日。不過,有了上屆一些直言議員棄選的事例,不知新人素人又會如何選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