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甚麼文化體驗 讓中學生立志做「文化傳承人」?
早前筆者分享過,就讀中二的姪女參加了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團結香港基金主辦、基金會轄下的中國文化研究院執行的賽馬會「何以中華」文化大使計劃,這個為期一年的計劃已圓滿結束,姪女更成為179位優秀文化大使之一。儘管活動告一段落,但她對中華文化的熱情與日俱增,從初萌的嫩芽長成小幼苗。
對筆者小姪女的文化大使成長路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重新看看以下三篇文章。
深度文化體驗:廣州非遺之旅的啟發
講起最難忘的經歷,小姪女表示是計劃中的廣州文化之旅。大家起初不解:「廣州去過這麼多次,有甚麼特別?」她卻興奮地解釋,這次旅程遠超一般觀光和交流——除了走訪廣州粵劇博物館、陳家祠等文化地標,更難得的是有大量動手體驗的機會。

參與廣州考察團的文化大使參與牙雕工作坊,在牛骨上雕刻圖案。
例如在非遺餅印工作坊中,她親手以木模具雕刻出自己的姓氏,再壓製成餅,從切割、雕琢到成品完成,每一步都讓她體會到傳統匠人對細節的執著。而最令她難忘的,是其中一日參觀了香雲紗非遺文化園:她不只參觀了染布過程,更親身嘗試「曬布」,了解到原來一件香雲紗衣服的誕生,要經過那麼多複雜工序,她感慨地表示這些體驗是普通旅行絕對無法比擬的。

參與廣州考察團的文化大使在香雲紗非遺文化園使用傳統手動織布機學習織布。
計劃結束 文化傳承的新起點
然而,再精彩的旅程也有結束之時。姪女雖已在計劃中「畢業」無法再參與下學年活動,卻絲毫未減她傳承文化的熱情。新學年開始,學校將舉辦中華文化日,她便主動以文化大使身份協助籌辦,正積極構思如何將廣州之行和嘉年華的經驗所學轉化為互動環節,讓更多同學感受文化魅力。
看着姪女從一個對中華傳統文化感到陌生的中學生,漸漸成長為願意承擔、懂得推廣的文化傳承者,筆者深感欣慰。她更分享了自己在學校早會時,以「小師姐」的身份分享:「傳統文化不只是課本知識,更是能親手觸摸得到。希望大家不僅體驗非遺的樂趣,更要勇敢地在學校分享自己的收穫,把這份文化感動傳承下去。」
筆者雖沒有參與,但聽到姪女這一年來的分享,頗有感觸,計劃最打動學生的地方在於讓傳統文化通過「動手做」真正走入學生心中——從上課學粵劇的粧造及動作、考察中親手雕刻餅印及體驗織布工藝,每一次實踐都是對文化最直接的感知,透過年輕一代的雙手在他們心中灑下文化傳承的種子。

計劃中的每項活動內容及環節均強調互動體驗的元素,讓參與學生能夠動手、動腦地學習文化,印象更深,感受更大。
雖然首屆計劃已圓滿結束,但對姪女和一眾文化大使來說,這不是結束,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他們將帶着這顆文化的幼苗,在校園、在生活中繼續耕耘,讓文化傳承的種子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