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11-26 04:30:25
日報

自「助」社區

分享:
「匠義縫紉坊」參與籌辦「永續織福節」活動,分享改造衣物的成果。

「匠義縫紉坊」參與籌辦「永續織福節」活動,分享改造衣物的成果。

在傳統社會服務中,居民通常被劃分為「助人」或者「被助」兩個刻板定位。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 — 聖公會聖匠堂社區中心及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推行的「織福紅磡」時間銀行計劃(註),打破固有概念,讓居民不再只是被動地按指示參與活動,而是有份提出建議和參與籌劃。不少家庭照顧者更藉著計劃發揮潛能和自助自主的精神,成為社區領袖,共同建構鄰里互助網絡。

身為家庭照顧者的May,在十多年前遷到紅磡時已投入義工服務。她不但是社區中心縫紉班的導師,同時亦是計劃的「時間銀行委員會」籌委,積極推廣「時間銀行」理念。她除了籌辦各種社區活動和擔任義務導師,也會運用賺取的時分參加工作坊,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時分制度讓街坊有動力參與社區服務賺取時分,亦明白用時分換取來的服務都是有價值的,認同自己和他人的付出和用心,有來有往。」

May透過計劃把「時間銀行」概念融入到社區中心縫紉班中,組織成現時很受街坊歡迎的「匠義縫紉坊」。憑著她的領導才能及溝通技巧,帶領組員完成不同的任務,例如為有需要的街坊改造衣物、製作日常用品及節日裝飾,以及籌劃墟市、永續織福節等,贏得大家的尊敬與信任。她笑言:「最開心是街坊對於我的手藝讚不絕口,說能媲美坊間的專業改衣店;看到婦女學有所成,我亦感到無比滿足。」

計劃社工李姑娘表示:「紅磡既有公屋,亦有私人樓宇,加上重建計劃帶來的人口流動,匯聚了不同階層的居民。計劃以家庭照顧者為服務對象,不設任何門檻,歡迎所有街坊參加,並且著重培養居民的自主性。」從街坊自發統籌和參與活動,充分展現出他們自務組織的效能。他們不缺乏知識和技能,惟欠缺合適的機會一展所長,而計劃正正就是一個讓他們發光發亮、用自身專長回饋社區最好的平台。

adblk6

註:「織福紅磡」時間銀行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 — 聖公會聖匠堂社區中心及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推行。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推廣及發展小組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