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本地外勞人員比例 棄外勞工資中位數限
政府統計處日前發表5月至7月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失業率上升至3.7%。有代表工會的立法會議員隨即倡議,政府應考慮暫停輸入餐飲業及建築業外勞。然而,從宏觀及微觀的經濟學理論來看,一個持續發展的城市是需要輸入外勞來補充不同崗位的勞動力,並通過降低成本以增加競爭力。香港在輸入勞動力方面,不應因短時間的失業率波動而作出根本的政策改變。相反,應改革外勞的工資不得低於工資中位數的限制,改為企業輸入外勞須聘請一定比例的本地勞工。在這前提下,外勞的薪酬應由僱主與僱員自行協商,從而降低營商成本,「做大個餅」讓本地勞工才能受惠。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解釋過比較優勢理論,論證外勞能夠填補本地市場的技能缺口,提高經濟效益。以香港餐飲業為例,其實競爭對手不再是本土餐飲。大灣區的融合,無論在基建或關口設施方面已經出現一小時生活圈,從珠海、深圳出發,可在一個多小時內到達港九各區。若香港在勞動力上缺乏周邊城市的彈性,將只會導致本港餐飲業在價格上毫無競爭力。
餐飲集團稻香控股發盈警,預料上半年由盈轉虧,估計公司上半年虧損最高為4,500萬元。這家中式連鎖餐飲集團過往以價廉物美作招徠,推出過「一蚊雞」套餐而廣受歡迎,但面對整體餐飲業經營環境的結構性改變,能省減的開支亦有限。這其實與政府對輸入外勞的薪酬以工資中位數作為底線有關,無法發揮外勞降低營運成本的效果。如果情況持續,即使是大型連鎖企業,也只能選擇縮減規模甚至撤離香港,最終令本地就業情況惡化。相反,若在外勞政策上設有本地與外勞工人的一定比例,這類企業便能確保製造一定的本地就業機會,同時利用相對低廉的外勞成本,與周邊城市競爭。
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Segmented Labour Market Theory)解釋在一些富裕的城市,3D(Dirty, Dangerous, Demanding)崗位即「骯髒、危險和辛苦」的工作,本地人不願意擔任,往往需要依賴輸入外勞。這些崗位既重要,又是確保城市持續發展的關鍵。新加坡的外勞人數超過130萬,澳門的外勞人數亦逾18萬。當地大部分外勞從事的都是這些3D崗位。
今年5月破產申請宗數突破900宗,創5年新高,這正反映本港經濟面正處於下行趨勢。香港正面臨緩慢而痛苦的經濟轉型,中小微企只能在自己的崗位上重新定位,過程必然艱辛。唯有僱員與僱主攜手應對這一危機,才能適者生存。政府可行的做法是繼續用開放的態度來處理輸入外勞政策。
香港餐飲業成本主要來自租金、食材和人工,當中香港商舖租金普遍回落。食材方面,香港有多樣化及零關稅的優勢,過去也曾成功獲得世界美食天堂的美譽,絕不應該妄自菲薄。而只須在勞動力成本上進行調整,多樣化的口味和創新的餐飲業企業家能繼續發揮才能,「做大個餅」創造更多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