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3-12-07 12:15:00

跨學科及地域的考古新技術應用與合作

分享:
研究團隊在草山開挖坑洞,採集泥土樣本。

研究團隊在草山開挖坑洞,採集泥土樣本。

考古在香港屬頗為冷門的課題,市民或許覺得考古是遙不可及。然而,考古工作對了解文化源頭及歷史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連。香港的考古資源豐富,古代文物和先民活動遺跡,遍佈各區。目前的考古發現已印證香港的歷史最少可追溯至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那時,先民在港島舂坎灣、南丫島深灣和大灣、赤鱲角虎地灣、屯門龍鼓洲和湧浪等地活動,過着漁獵採集生活。

近年最矚目的考古發現,必然是九龍城宋皇臺聖山遺址,出土大量南宋至元代的遺蹟及數以十萬計陶瓷碎片,來自浙江、江西、福建廣東等不同窰場生產的瓷器。這些出土文物反映宋元時期的九龍灣一帶,能是中國南方一個繁忙的港口,轉運絲綢、茶葉、瓷器,甚至出口本地官富鹽場生產的官鹽。此外,在遺址附近亦發現清代「龍津石橋」遺蹟,我們現正興建一條保育長廊,原址保存石橋,供市民參觀和休憩之用。

宋皇臺聖山遺址出土宋元時期的浙江龍泉窰香爐,反映當時的焚香文化。

宋皇臺聖山遺址出土宋元時期的浙江龍泉窰香爐,反映當時的焚香文化。

清代「龍津石橋」遺蹟,政府現正興建保育長廊,原址保存石橋。

清代「龍津石橋」遺蹟,政府現正興建保育長廊,原址保存石橋。

考古的目的是追尋久遠的歷史印記,但過程中經常要借助嶄新科技,甚至跨學科研究。最近一支海外專家隊伍遠道來港,透過考古、地理、地質、資訊科技、化學分析等範疇的專業知識,對香港高地人工階地貌景觀作考古研究。

清代《新安縣志》記載,大帽山、青山及鳳凰山高地有茶葉種植政府在1906年的《植物及林業局報告》中也指出,城門、大老山、水牛山等高地有種植茶葉但新界高山何時開墾?範圍有多大?除了茶葉外,有沒有種植其他農產?香港山野高地的考古調查有待發掘,透過跨學科研究,或許可以協助解開謎團。

大帽山郊野公園2015年航拍照片中,人工階梯地貌遺蹟清晰可見。(圖片來源:測繪處航拍照,版權屬香港政府。)

大帽山郊野公園2015年航拍照片中,人工階梯地貌遺蹟清晰可見。(圖片來源:測繪處航拍照,版權屬香港政府。)

來自英國紐卡素大學和聖安德魯斯大學的考古學家和地球科學家,於11月在香港應用嶄新的光釋光技術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Profiling and Dating, OSL-PD,進行一項高地歷史景觀特徵及年代測定的野考古研究。項目由歐洲聯盟資助,專家團隊選擇了作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香港,作首次應用此技術的東亞試點。古物古蹟辦事處提供助,而我亦到場了解,並在專家團隊指導下,參與了部分工作。

研究團隊在現場合照。

研究團隊在現場合照。

研究團隊取得相關挖掘古物的牌照及郊野公園內的作業許可後,於大帽山、草山及大嶼山彌勒山高地,利用數碼技術繪製人工階梯地貌圖。雖然這些地貌被茂密植被掩蓋,但借助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光學雷達LiDAR,可穿透樹木和叢林,清楚顯示曾被人工改造的地表情況。把這些資料與地理資訊系統GIS)對比,可初步重塑香港高山土地利用的特徵和演變數據。

航拍照顯示大帽山近貌,透過光學雷達(LiDAR)可穿透樹木和叢林,重現人工階梯地貌。(圖片來源:(左)測繪處2022年航拍照;(右)土木工程拓展署2020年光學雷達測量數據,版權屬香港政府。)

航拍照顯示大帽山近貌,透過光學雷達(LiDAR)可穿透樹木和叢林,重現人工階梯地貌。(圖片來源:(左)測繪處2022年航拍照;(右)土木工程拓展署2020年光學雷達測量數據,版權屬香港政府。)

研究人員其後確定合適的人工階梯地貌,進行實地考察和採樣,並利用光釋光技術,即場為泥土樣本作初步分析,了解人工階梯地貌的結構和使用情況,再將樣本帶回實驗室作詳細分析。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小心發掘,確保人工階梯結構得到保存,並在完成工作後悉心還原斜坡,保護大自然美景。預計數個月後,我們可較準確知悉,這些高山上的人工階梯興建年代。我們期待藉着新技術發掘更多資料,了解先民在高地上的生活;並透過區域及國際合作,讓香港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做得更深入和全面。

研究團隊在草山開挖坑洞,採集泥土樣本。

研究團隊在草山開挖坑洞,採集泥土樣本。

研究人員採樣後,即場利用光釋光技術(OSL-PD)初步分析泥土樣本。

研究人員採樣後,即場利用光釋光技術(OSL-PD)初步分析泥土樣本。

後記:考古發掘工作殊不簡單,遺址大多位於偏遠地方,考古人員需長途跋涉前往發掘地點。早前我到草山了解這項高地考古研究,體驗到考古工作人員的辛勞。他們全天候戶外工作,夏天時烈日當空,冬季時又要抵住凛凛北風;在陡峭的山坡上發掘,更有一定的風險;還需自備糧水,衛生設施更欠奉。對於習慣大城市舒適生活的人,須克服不少挑選,選擇加入考古行列的人員,必定是對相關工作充滿無限熱忱。然而,每次考古專家談到透過出土的遺存和器物,重構先民生活面貌,他們臉上總展露欣喜的光彩和無比喜悅。我向考古人員致敬!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