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度教育
開學在即,終於到父母「放假」!很難想像古時教育還沒有交給別人的時候,父母要每天幹活又帶著孩子(猶如天天都暑假),日子是如何過?家教又如何同時辦得到?雖然到今天,還有家庭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Home Schooling,但在競爭激烈、事事趕忙的社會,跟主流的大隊走,還是比較方便、有「效率」。對,就是效益,教育也要精準到位、目標為本。所以在工業革命後,社會分工細緻化,比較規範的教育制度就好像「人才工廠」,負責以最少資源、最快速度填充人力的空缺。香港是講求效益到極致的城市,我們的學生也因此傾向比較重視前途、現實的需求,只要有一年或一個學期沒有覺得自己拿到甚麽資歷或成就,都會感到若有所失。
但教育就只為了找前途嗎?未來能力(Future-ready)就只是名牌學校的證書?把子女送到學校,對他們成長的責任就完了?這些問題原來都沒有那麽逼切,但假如今天的人工智能A.I.就是當年工業革命的蒸汽渦輪,世界又再進入一個全新周期,如何重新量度教育將變成第一逼切的議題。未來與前途的定義、社會與商業的生態、生活與工作的模式,統統都會大規模改變的時候,孩子的教育或成長其實需要重新設計。
跟社創朋友交流如何設計與量度一個教育項目的成效時,其實也感到有點難。除了「做得到」的部分是比較容易掌握外,如完成和參與度、知識提升考核、技能應用能力、項目資源效益等;「做得好」的部分其實很難結論(雖然個人認為這方面更重要),如行為與態度的長期改變、學習或興趣的啓蒙、自身能力的認同、家庭或身邊關係的進步、對未來關鍵歷程的影響、項目對持份者或整體社會的標志性推演等等。畢竟,一個人真正改變的因素可能來自多源頭;或有些漣漪創效或連鎖反應需要長時間跟進,方能定論。但無論如何,在重新定義與設計教育的不同範疇時,我們不能不納入「做得好」的考量。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創辦人,投身社會創業、社商創效、社區創生。為善而變,因變而善。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