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忽視兒童情緒需求或構成虐兒?一文教你認清孩子情緒需要
當孩子興高采烈地拿著畫作跑到你面前,告訴你作品得獎,更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讚賞。你會如何回應?
回應一:眼睛不離手機或電腦,頭也不抬地說:「嗯,好靚。」但完全沒有細看。
回應二:「得啦得啦,我煮緊飯,唔好阻住晒。」
回應三:「你啲功課做好未?」「噚日測驗幾多分?」
回應四:「畫畫叻有鬼用?考試又唔見你考好啲!」
在這些似曾相識的情境中,我們可能不知不覺間忽略了兒童的情感需要!父母/照顧者很多時候是孩子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情緒價值來源。試想想,當他們滿心歡喜地分享,換來是信任的父母/照顧者的敷衍回應、冷言冷語,甚至是否定批評,他們的感受會是如何?
長時間忽視兒童情感需要有機會構成心理傷害/虐待,根據香港社會福利署的指引,忽視兒童的情感需求的意思是指家長/照顧者與兒童相處時不給予情緒反應,例如長期冷漠對待兒童,不向兒童表達關懷愛護,甚至在兒童有情感需要或受到傷害時表現冷漠不顧。
忽視兒童與其他心理傷害/虐待一樣,可能會剝削表達情緒的權利,令孩子覺得自己的情感需要不被重視和接納,甚至覺得自己無價值、不值得被愛。研究顯示,心理虐待會導致兒童大腦發展異常,影響壓力調節系統,形成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影響兒童的生理發展、認知學習、情感表達、心理社交等範疇,甚至長大後的身心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忽視兒童的情緒需求或心理傷害/虐待,一般是指父母/照顧者對兒童長期和重複地作出的不恰當行為,或照顧者與兒童的相處模式累積而成的情況(極端事件除外),而且會對其成長、發展和身心健康造成長遠影響。在單一事件中,即使父母/照顧者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也不足以構成心理虐待。
想知道應該如何回應子女的情感需要?請留意下一篇文章。
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 2255 (24小時)
香港小童群益會「童你心」家長專線:2866 6388 (逢星期一、三及五,2:30pm-4:30pm)
賽馬會「家長聊闊空間」計劃:線上聊天平台賽馬會「家長聊闊空間」 (逢星期一至六,9am-9pm)
明愛向晴熱線:18288 (24小時)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24小時)
本篇撰文:香港小童群益會 安兒牽—保護兒童支援服務臨床心理學家馮曉青博士 香港小童群益會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均衡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