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處理三部曲 伴子女應對校園欺凌
本港校園欺凌問題時有發生,欺凌泛指在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惡意攻擊或傷害他人,類型包括肢體暴力、言語攻擊、社交排斥及網絡欺凌。當中隨著社交平台興起,網絡欺凌有日益嚴重的趨勢,最常見是學生在社交平台(例如:個人IG及學校IG Secret Page)以實名或匿名方式分享校園事,並發表個人感受或對同學的不滿。
近年學校社工接獲不少求助個案,表示遭同學在社交平台冷嘲熱諷、造謠抹黑,甚至直接言語攻擊;其他同學懷著「正義判官」或「食花生」的心態加入評論,令事件迅速發酵和升溫。一旦風向不利於事主,便容易演變成強弱懸殊的網絡欺凌。常見的欺凌方式更包括集體辱罵、大量訊息轟炸、開設惡搞個人帳戶,甚至發布AI改圖醜化事主,令事主飽受情緒困擾,甚至逃避不願上學,導致出現缺課問題。

家長處理三部曲 伴子女應對校園欺凌
若不幸遭遇校園/網絡欺凌,受害者應及早向信任的成年人求助。建議家長可採取以下三部曲:
第一步:持不批判態度,用心聆聽
建議家長以不批判的態度、用心聆聽子女的遭遇和感受。不少受害人反映,被欺凌而不願向父母求助,緣於曾被冷淡或質問的態度回應,例:「係咪你做咗啲咩,搞到人哋唔鍾意你呀」、「唔好理佢哋咪得咯!」令子女感覺被否定和忽略,從而選擇繼續啞忍。
第二步:給予支持和陪伴
父母的理解、關懷和陪伴,對遭受欺凌的子女至為重要。建議父母先認可子女的感受並表達支持,例:「媽咪知道你好唔開心,好驚返學,媽咪陪你一齊面對,我哋一齊諗辦法解決件事!」
第三步: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向欺凌說不
父母可與子女商量向學校或相關機構求助,例如:學校社工、班主任及網上青年支援服務,以便學校及專業人士及早介入,阻止欺凌事件持續發生。
本篇撰文:香港小童群益會學校社會工作服務(九龍東)隊長梁慧勤姑娘/香港小童群益會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