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售額五月回升 後市應逐有改善
統計處日前公布五月份的零售業銷售業總值,初步估計為313億元,按年升2.4%,是自去年二月以來首次回升,扭轉了連續下跌了14個月的趨勢。這對香港來說,無疑是久違了的好消息。
本來,自從防疫的要求降溫後,零售業界一度以為,好景又將再臨。有部分甚至還擴充規模,希望可以飲到頭啖湯。然而,事與願違,出入境要求放寬後,來港遊客雖然續有增加,但旺丁不旺財;反而方便了港人出外旅遊,減少了在港消費。尤其是北上消費,更已蔚然成風。
加上網購漸成了年輕人的主要消費模式,街舖的生意每況愈下。倒閉結業的消息接二連三,行內一片愁雲慘霧,懷疑好日子能否再來?
有悲觀者認為,香港的零售業已出現結構性的改變。非政府出來搞搞盛事,就可以扭轉局面。有人甚至認為香港的零售業已陷入模式落後、租金昂貴、人手不足的「死亡漩渦」,以後只會一蟹不如一蟹,難有翻身之日。
不過,我卻依然維持樂觀的想法,網購與舖購有不同的滋味,總有人喜歡舖購。有部分店舖倒閉後,餘下來的就可能有足夠的生存空間。此外,租金已在不斷調整,一定會逐步調整到經營者有利可圖的水平。再者,香港人窮則思變,不願意坐以待斃,就得創新突圍,另覓新機。正所謂禍兮福所依,不利因素在某些情況下會轉化為有利因素。
另外,據旅遊發展局提供的數字,五月份訪港遊客達4,078,938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雖然其中大部分是內地旅客,但以增長率來計,大陸來客只增長了18.9%,而非大陸來客卻增長了23.7%。其中增長得最快的是澳洲及新西蘭的遊客,增長率達38.3%。
近期,美元匯價回落,拖累港元對其他貨幣的匯價亦同步下降。然而,這對旅遊業卻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會令遊客覺得香港市面上的商品顯得較為便宜,會鼓勵他們增加消費。
另一方面,內地民眾近期的消費意欲亦見提升。據我公司的內地同事反映,他們的收入雖未見實質性增長,但情緒卻比以前高漲。原因是他們覺得中國在今次貿易戰中,已找到反制美國的方法,可以用稀土來反卡美國脖子,不至於只能被動地捱打。這種形勢令他們感到興奮,所以樂於作更多的消費。
內地遊客佔了全港遊客76.6%。如果他們的消費意欲有所提升,香港的零售業應該得益不淺。因此,五月份香港零售總額的回升,估計只是一個開始,可能是市道逆轉的一個啟示,相信往後的日子會更為好過。那些現時處境仍相當困難的零售業經營者,宜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只要能度過黎明前的黑暗,旭日就會東昇,前程就會變得更為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