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1-08-13 04:30:00
日報

順應文明社會脈絡的教育 是否已成陳跡?

分享:

打開任何一本教育學的基礎教科書,都會說基礎教育的目標不外是「傳播知識,學習技能,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社會學的教育論述,可能會把抽象一些的,例如「建立行為規範,培養社會意識與觀念,文化承傳,達致社會控制」等等目標加上去。在具體操作上,教育就是要令學子成長為在社會上能夠獨立生活,能夠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知識、技能、價值觀都是教育的基本內涵。所謂不讓兒女愚且魯,所講的其實就是這些。
 

在經濟發展初期,又或在一些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上學主要還在識字,建立一定的文化水平,也從而掌握基本的謀生技能。到了今天這個知識型社會,知識浩如煙海,如何形塑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那一些學科,如何選取教題及教材,本身就包含了功利的考慮及政治的判斷。在民主自由的社會,當然要取得人民的認可與接受,也與社會的發展水平有直接關係。


隨着社會的發展及經濟進步,文法教育與技能培訓逐漸分家。在發達地區中,在基礎教育中注入大量技能培訓內容的,可能就只得德國。香港就如同很多經濟發達地區一樣,基礎教育內已經沒有多少技能培訓的元素了。這不是說人力資源的培養不再是教育的目標,但要有效培養人力資本來適應這個多元的世界,再不能任由教育官僚自行編訂課程,也不能讓所謂正規教育只能符合權勢所認定的所謂正規,而必須在教育歷程中接受及鼓勵多元,社會才能有所發展與進步。


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的教育高速普及化及發展,內容及取向雖然功利,但卻從沒有排斥多元,也順應着文明社會的發展脈絡,在培養香港人的人文質素及多元智能發展上效果顯著,創造了這個東方之珠的經濟奇蹟,也令香港成為文明社會的一員。今天我們必須問一句:凡此種種,是否已成過去?是否已經不再重要?代價又會是甚麼?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