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1-05-21 04:30:00
日報

香港古代鹽業與考古

分享:

在鴉片戰爭以前,香港除了漁農業之外,製鹽、採珍珠、以香木製香等經濟產出已經甚具規模,其中海鹽煮製的歷史最悠久。從漢武帝時實施鹽鐵官方專營,在番禺設鹽官,督管香港境內海鹽生產和貿易;到南宋初年在九龍東部設官富場,派遣官員負責生產與運輸。香港的鹽業,大抵從康熙初年遷海令影響而衰落,從此一蹶不振。
 

到二十世紀初,香港只剩下大澳、沙頭角、青山新墟和西貢鹽田梓4處鹽田。不過到了1970年代,規模最大的大澳鹽田停產後,香港就沒有鹽生產了。直至2014年在鹽田梓的新鹽場投產。


香港的海岸幾乎都有因氣候變化和海平面抬升造成的上升沙堤痕跡,沙堤上經常有考古遺址被發現。其中最主要的考古發現是一批南朝至唐代的,被稱為「殼灰窯」(將貝殼燒成石灰的窯爐)的遺存。經過李浪林博士的研究,發現這類遺存應該是南朝至唐代的煮鹽爐灶,其數量達到上百座。這麼重要的考古發現,顯示香港在唐代已不僅是漁農之鄉,而是擁有數十處大規模製鹽工業作坊、數百座鹽爐的重要手工業生產地區。


「今齊有渠展之鹽,清君伐菹薪,煮泲水為鹽(《管子.輕重甲第八十》)」煮海為鹽之法,春秋之時已經有了。煮鹽的具體方法,可直接用海水或鹵水煎煮,將濃鹵傾入鍋內,用柴火煎熬成鹽。

Ad Block


鹽田梓的鹽場采用的傳統制法是水流式曬鹽法。讓海水天然蒸發成高濃度的鹵水而達至自然結晶,與香港古代鹽爐煮鹽的方法不同,有點可惜。不過鹽田梓鹽富含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據說口感層次豐富,有回甘味,應該值得一試。  

周五刊登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