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市花「洋紫荊」誕生故事 與廢屋有關?
你對「洋紫荊」有哪些印象?鑄有洋紫荊圖案的硬幣,還是每年冬季在公園盛放的花海?洋紫荊在香港各處以至路旁等被廣泛栽種,所以大家應該對這種花卉有一定熟悉(記得不要把淡紫紅色的「宮粉羊蹄甲」混淆)。原來洋紫荊的命名誕生,與昔日港島一所荒廢房屋有密切關聯?等筆者為你介紹香港市花「洋紫荊」的故事!
無人之境 發現盛放的花?
根據《香港志:自然·自然資源與生態》記載,洋紫荊早於1965年已被選定為香港市花,在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時,洋紫荊更被選為特區區徽。最早發現洋紫荊的是一位法國傳教士,他在十九世紀末,於香港島摩星嶺附近的一間廢棄房屋發現洋紫荊,並將其移植至附近的薄扶林療養院(今「伯大尼修院」),後來引入香港植物公園,及後種出的一株,並於1914年後用作無性繁殖,今天在香港和其他地方的洋紫荊個體,大部分是這棵樹的後代。

昔日的薄扶林療養院(今「伯大尼修院」)內有一植物園,首批洋紫荊樹苗是這兒的傳教士所培育。
樹木真美 英文名與「香港」有關
翻查《美麗香港-自然之旅》網上展覽資料,早於1908年,當時植物及林務部的監製鄧恩(S.T.Dunn)先生用拉丁文描述了洋紫荊,並在植物學報正式發表它作為一個新物種。後來洋紫荊英文學名定為「Bauhinia x blakeana」,當中的「x」意指屬雜交物種。洋紫荊長得艷麗,外觀更酷似蘭花,加上在本地發現,所以英文名稱又作「Hong Kong Orchid Tree」。

1985年香港郵政署曾推出以洋紫荊為主題的郵票,英文則用上「Bauhinia x blakeana」的簡稱「Bauhinia」。(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錢錢錢錢 洋紫荊硬幣首發非1997?
洋紫荊不只被選為特區區徽,還採用作為本港的硬幣設計。不過香港首次發行並推出市面、鑄有洋紫荊圖案的硬幣,原來並非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後才面世。早於1990年代初,當時港府為免在回歸時出現新舊貨幣交替造成混亂,於是由時任外匯基金管理局局長任志剛負責硬幣設計。首批以洋紫荊圖案為設計的硬幣於1993年1月1日推出市面,同一年分別了發行2角、5角、1元、2元及5元,並於1994年推出1角和10元硬幣,至今香港流通的硬幣,仍然採用了當年的設計。

首批以洋紫荊圖案為設計的硬幣於1993年1月1日推出市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想認識香港市花「洋紫荊」,及其他生長在香港四周常見植物的故事?團結香港基金轄下香港地方志中心推出的《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香港志:自然﹒自然資源與生態》,為你詳細解說。
想認識香港市花「洋紫荊」,及其他生長在香港四周常見植物的故事?團結香港基金轄下香港地方志中心推出的《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香港志:自然﹒自然資源與生態》,為你詳細解說。大家可以點擊電子書免費瀏覽,記得善用電子書搜尋功能,以最快方法查閱花卉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