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1-07-08 04:30:00
日報

香港掌故之王

分享:

香港幸有吳灞陵、林友蘭、葉靈鳳、魯金、吳昊等前人的努力耕耘,留下大批香港掌故瑰寶,讓這個城市變得有跡可尋,也讓我們知道這個城市的故事原來都是有根有據,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

上述幾位掌故專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出身都是和報紙有關,他們全都在報紙寫過稿。吳灞陵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已用筆名「鰲洋客」在《華僑日報》寫香港掌故,他應該是有系統地寫香港掌故的第一人,香港大學孔安道圖書館藏有鰲洋客專欄的剪報集。吳灞陵時任《華僑日報》編輯,因利乘便搜集儲藏了大量香港歷史掌故資料。林友蘭和葉靈鳳留下不少報人的史話,林友蘭的《香港報業發展史》和《香港史話》都是經典著作。葉靈鳳長期任職報紙副刊編輯,公餘時間到處搜集史料,留下很多香港掌故文章。吳昊早年在《中國學生周報》寫專欄,嗜好收藏報紙和舊物件,而且筆耕甚勤,寫下很多珍貴掌故資料。吳昊應該是繼魯金之後,香港七十年代打後最著名的掌故大師,可惜兩人先後作古,現時香港最有名的掌故專家是鄭寶鴻。

林友蘭的《香港史話》。

林友蘭的《香港史話》。

吳昊的著作。

吳昊的著作。

吳昊的著作。

吳昊的著作。

今天集中介紹香港掌故之王魯金。魯金原名梁濤,另有筆名魯言、夏歷、魯佳方、老街方、三繞、夏秋冬等,在眾多筆名當中,以「魯金」最廣為人知。八十年代筆者供職《成報》,一個星期總有幾個晚上見到一個「阿伯」走上報社坐在一角,一邊寫稿一邊等老總韓中旋收工一起去消夜,當時已知道這位阿伯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魯金,我叫他做「濤叔」,筆者因為忙於報館的編採工作,沒有時間向這位掌故之王學習,真的失諸交臂。梁濤很早已替廣角鏡出版社寫《香港掌故》,1977年7月出版《香港掌故》第1集,直至1991年6月,共出版了13集(13本書)。這套書雖然是小開本、每本只200頁左右,但內容非常豐富、珍貴,稱得上是香港掌故的小百科全書。以第1集為例,全書190頁共有16篇文章,包括《香港早期西報滄桑》、《香港食水供應史》、《香港的黑色聖誕日》、《香港稅收史話》、《香港治安史實》、《香港海盜史略》、《1956年九龍暴動始末》等等,內容涵蓋民生、社會、經濟、政治,多姿多彩。從第4集開始,魯金邀集了其他作者的稿件,令《香港掌故》內容更豐富。除了《香港掌做》之外,魯金還有多本著作,包括《九龍城寨史話》、《港人生活望後鏡》、《中區街道的故事》、《妙言廟宇》、《香港廟趣》、《魯金札記:中國民間羅漢小史》、《香江舊語》、《香港賭博史》等等。1992年為市政局編寫《香港街道命名考源》和《九龍街道命名考源》。

魯金撰述的《香港掌故》系列,為香港保留了大量珍貴史料。

魯金撰述的《香港掌故》系列,為香港保留了大量珍貴史料。

梁濤從事新聞工作50多年,曾在省、港、澳的報紙擔任編輯和撰述工作,抗戰勝利後來港定居,專注研究香港歷史,對於香港的民間風俗以及歷史掌故更為用功。八十年代,吳志森訪問了梁濤,訪問稿後來收入《香港掌故》第6集。梁濤說出搜集資料的秘訣:「搜集資料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歷史資料,一種是現代的。歷史資料要找些縣誌、刊物、期刊。人們不注意的東西,我就去找。例如同鄉會的會刊,會刊就是講同鄉會的歷史,但沒有人會留意它……新資料就是靠行,所以經常要旅行,我行了20多年,香港每個地方我都去過……我每去一處,都到一些最下層的茶樓飲茶,有時到一些廟堂寺院看看,跟尼姑和尚道士談談,那些人,在那裡住得久了,就知道那地方的變化,跟他們談,就可以知道很多資料。」

梁濤1995年去世,香港中央圖書館特藏部收藏了他部分作品,主要分為兩類:一為書刊,內容圍繞粵港澳三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二為剪報,涵蓋二十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他在港澳報章發表的專欄文章,內容既包含港澳的掌故,也觸及當時的社會狀況。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