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重拾活力
外國人對香港前景的看法,眾說紛紜,而日前香港英國商會主席蕭子銘(Jeremy Sheldon)接受傳媒訪問所說的幾句話,甚有代表性。他表示,他近日到新落成的啟德主場館觀看七人欖球賽,發現很多港人和遊客感到興奮,反映香港已重拾活力。他進一步說:「有些人正告訴我,他們已經忘記香港是如此有吸引力和便利。有些人說他們考慮重新來香港工作。」以筆者多年觀察,看到香港仍有不少優勢及有利條件,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在此居住及發展。
蕭會長的一番話,筆者深有同感。我在居所的屋苑商場,曾遇過挪威人、西班牙人,交談之下,原來他們都表示打算在香港長遠發展。我經常在每周二步行到淺水灣,在灣畔的The Pulse商場附近遇上不少外國人,有日本人、瑞典人等。在千歲門前,有一位瑞典健身教練,長年在一個小廣埸內教人鍛鍊肌肉,學生中有不少澳洲人,我和他結成朋友。他對我說,居港的瑞典人達3,000人,而且還在增加中,他們大部分在香港的跨國公司上班。在The Pulse內,有一家韓國女青年開設的畫室(The Art Club),教導不同族裔的孩子作畫。可以看到,有愈來愈多外國人在此生根,
筆者從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到,香港的優勢是對外開放,兼容並包,文化上五光十色,中西薈萃。在尖沙咀及佐敦,有代表不同民族風格的古典建築,如加士居道的西洋波會(Club de Recreio)、九龍佑寧堂(Kowloon Union Church)、覺士道7號的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原址為以葡萄牙詩人命名的賈梅士學校Escola Camoes)、漆咸道旁的玫瑰及彌敦道138號的聖安德烈堂。香港正是一個可以讓不同族裔人士發揮潛能的好地方。
筆者認為,香港要進一步發揮中外薈萃長處,做好「內聯外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