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8-07 04:31:50
日報

一位女經濟學家看世界貿易

分享:

國際貿易,乃國與國之間的強項交換,如十八世紀清朝以絲綢、陶瓷換取英國的蒸汽機,現時中國以電子產品換取澳洲的礦產及俄羅斯的天然汽,都是雙贏局面。從歷史長流來看,國際貿易是人類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推進器。

2005年,美國女經濟學家Pietra Rivoli 教授發表一本名著,《一件T - Shirt 在環球經濟遨遊》(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在《紐約時報》財經記者Roger Löwenstein眼中,很少經濟學書籍能像這本名著那樣有說服力及趣味。這本書初版便售出30萬冊,在同類書中,為一個可觀數目。 現時特朗普設置關稅,對自由貿易設立屏障,為此Roger對Rivoli 教授做了一個專訪,刊登在今年7月15日的《紐約時報》國際版。

Roger提出,有很多國家通過貿易達致繁榮。以紐約市為例,它所有的財富便是來自其對外港口。Rivoli教授回應說,國際上廣泛採取自由貿易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看到的現象。二戰後,各國逐步開放貿易,帶來世界上從來沒有過的高生活水平。一些國家開始聚焦於其專長的產品及服務,並銷售往發達國家如美國,從而尋找到一條有效的脫貧之路。她表示,她傾向於在世界貿易各方面採用一套各國都可以接受的共同準則。最後,她強調,如果讓貨物、服務和人才自由流動,不僅可以創造財富,更可以讓創造性理念自由流動,並有利於促進國和國之間的相互了解。這個見解一矢見的。

adblk6

讀完這篇文章,筆者有一個得著,就是一個國家要發展、要興旺發達,便要開放門戶,與別國交換所長。這樣,各國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由哈佛管理大師 Michael Porter教授提出)便得以充分發揮,彼此得益,共同繁榮。築起小院高牆以保護自己,逃避競爭,只會損人害己,總不是辦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