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8-11 04:29:58
日報

鼓勵生育政策 理性有餘感性不足

分享:
鼓勵生育政策 理性有餘感性不足

鼓勵生育政策 理性有餘感性不足

《施政報告》臨近,帶來檢視各項民生經濟措施和推出不同倡議的機會。為了鼓勵公眾發表意見,特首最近不辭奔波出席大小不同的諮詢活動,當中經常觸及一項對社會、民生、經濟都有重大影響的議題,就是人口政策,包括如何鼓勵生育。

香港出生率是全球最低地區之一,特區政府早就提出如何鼓勵市民生育。上月底,勞工及福利局長孫至涵在立法會詳盡回應了議員提問如何完善鼓勵生育,內容豐富,態度誠摯,情理兼備。

為了鼓勵市民生育,政府提出了不少誘因和政策配套,包括發放新生嬰兒獎勵金、稅務寬免、對在職家庭育兒支援、家庭友善措施、醫療服務及輔助生育服務、房屋措施、教育措施,林林總總,幾乎可以想到的做了。按照特首李家超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種種政策達成了原先的目標了嗎?若然未達成,還有甚麼可做呢?

成熟或發達經濟體生育率低,是全球普遍現象,幾乎沒有例外。香港經濟發展成熟,不願生、少生似乎難以避免,當局既然已經投入了龐大資源,想再進一步,就必須要做得更多更徹底。

香港鼓勵生育的手法,已經參考了不同國家經驗,若說還可以再試的話,就是在提供不同的物質誘因外,動之以情,增加感性的推廣,改變市民對養兒育女的態度。

中國人傳統觀念無後為大,枝葉繁衍是福氣。中國文化突顯家庭價值,但近年受到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慢慢演變出世界不好,不要生孩子讓他們受苦;人生很痛苦,莫要禍及下一代等負面思想。在消極思想下,養孩子負擔重,責任大,一個孩子教養費要百、千萬,沒有送子女入名校是對不起他們。這些描述部分緣於商業原因,天天透過媒體傳播,對生育敬而遠之的想法在年青人心目中一早就種下。這類氛圍不改變,試問有誰會為小小的嬰兒獎金生育?

adblk6

貧窮年代的人敢生育,認為天生天養,覺得人生風景好,無論逆順生存世上是種福氣。粵語長片窮父母在木屋與子女一齊鹹蛋送飯都有樂趣的鏡頭很久已沒有出現,公眾的價值觀不知不覺已對完全傾側,對養兒育女帶來的天倫樂變得陌生。

都市人愛養寵物,進而把貓狗視為毛孩,反映了人類潛意識有流傳愛的需要,關鍵在於如何透過宣傳教育發掘而不是掩埋這種自然慾望。正在播放的電視劇《麻雀樂團》,主人翁重遇失散的女兒,為討她的歡心無微不至的呵護,令人感受到天倫之樂帶來的喜悅。只是這樣題材的作品太少,久旱才逢一點甘露,怎能解長年缺水的口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