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生活
2023-07-26 09:00:00

Barbie芭比影評|Hi Barbie~假使世界原來不像妳預期

分享:
《Barbie》不斷詰問關於倫理道德、兩性關係以至人偶跟人類存在主義的課題。

《Barbie》不斷詰問關於倫理道德、兩性關係以至人偶跟人類存在主義的課題。

就像「男人愛高達 女人唔明白」一樣,我們普遍也認為Barbie就是女生玩的人偶公仔,讓小女孩模仿著成年女性化妝set頭穿Bling Bling裙,又或扮成媽媽洗衫拖地煮飯仔,一切看似約定俗成、理所當然……但到底這些約定俗成從何而來?理所當然的背後有甚麼憑證?就像電影《Barbie》世界中的Barbie,她一直認為走路腳踭唔掂地是對的、早餐只需裝模作樣「扮喝扮食」就夠、Ken每天必然要站在海灘上等著自己閒聊……直至有一天,她決定走出Comfort Zone看看外面的世界,世界殘酷地告訴她:「HiBarbie,世界原來不像妳預期。」

電影中玩具的情緒會隨著玩具主人的喜怒哀樂而出現共鳴及移情。

電影中玩具的情緒會隨著玩具主人的喜怒哀樂而出現共鳴及移情。

玩具與人類共感移情

電影《Barbie》像《Toy Story》,玩具們都有生命,各自擁有不同性格與喜惡,然後像童話故事結尾一樣幸福快樂地活在精心粉飾的Barbie Land。那為甚麼突然一天Barbie會擁有走到真實世界的欲望?情侶檔導演跟編劇Greta Gerwig & Noah Baumbach想到一個非常厲害的點子,就是玩具的主人——也即人類,如果帶有負面情緒地玩玩具的話,玩具是會「感同身受」的。如果你有養寵物的話,當有一天你被老闆鬧又或跟男友分手然後萬念俱灰地回到家,家中的貓狗是能夠感知到的。電影透過這種共感移情的設定讓玩具跟人類的關係變得不可分割,只有經歷過心靈共振,最後才能相濡以沫。

Barbie代表上一個世代的流行產物,戲中一些對白會引發觀賞者對兩個世代化衝擊的省思。

Barbie代表上一個世代的流行產物,戲中一些對白會引發觀賞者對兩個世代化衝擊的省思。

跟一般動漫改編真人電影不同,《Barbie》利用接近瘋狂爆趣的喜劇元素帶領觀賞者進入深層哲學性思考。電影自謔調侃彼彼皆是而且程度爆燈,從Mattel過往曾推出過那些概念奇特得近乎惡趣味的Barbie系列,包括「大肚Barbie」、背脊掛住部電視的「電影工作者Barbie」、其中一位Barbie朋友更可以拉一拉手令胸部變大……說到這種裝了機關的可動系列,不得不提「寵物Barbie」。「寵物Barbie」重點不在Barbie身上,而是同綑的那隻狗,當你按下牠尾巴牠便會大便……那盒玩具隨盒附送了兩顆相當精緻的狗便便,不知當年買給子女的父母有何感想。上述那些惡趣味、奇形怪狀的Barbie及其朋友一律在電影中粉墨登場,後來甚至乎連Mattel下至秘書上至CEO的工作人員、甚至Barbie創作者也一律被擺上檯,整齣電影風格大膽創新,玩嘢無下限。

Margot Robbie演活在封閉世界第一次接觸到現實殘酷的那份訝異,Ryan Gosling則無時無刻無下限豁出去發放笑彈。

Margot Robbie演活在封閉世界第一次接觸到現實殘酷的那份訝異,Ryan Gosling則無時無刻無下限豁出去發放笑彈。

生而為Ken 我很遺憾

但在玩嘢背後,電影引發出一連串哲學省思。例如Barbie發現自己並不如想像中受歡迎,現實世界跟一直身處的夢幻粉紅國度更是相距甚遠,她開始懷疑人生:到底自己是否Stereotype了女性對美的定義?自己是否成為女性主義支持者的公敵?我是否女人界別的法西斯?同樣的自我審視也臨降在同行的Ken身上,當他發現現實世界是由父權主導時,他開始質疑自己為何一直以來都要對Barbie畢恭畢敬甚至卑躬屈膝?為何自己人們掛在口邊的總是「Barbie & Ken」?為何不可以單獨一個「Ken」?到底怎樣才可以撇開「生而為Ken 我很遺憾」那份既成定局的陰霾?

Barbie & Ken對自已身份認同、兩性平等的質疑、夢幻角度的崩塌與重建,我們重新思考以往一些總是覺得至理所當然的概念,讓我們知道女人可以砌高達、男人一樣可以玩Barbie——只要有信念夠Guts,約定俗成也可以推倒重來。

Ad Block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