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只是惋惜!行動吧!
關愛孩子,先由家庭做起。
根據教育局的資料,2020至2024年間,香港已有超過130名學童輕生。光是這個學年,中小學生患上抑鬱與焦慮症的人數,比五年前大幅上升。報道還指出,教育局雖要求中、小學匯報學生懷疑輕生身亡個案,卻沒有強制學校呈報曾試圖或有計劃輕生的學生個案,這意味著,實際的情況比這些數字更嚴峻。
數據背後,是一張張稚氣未除的臉孔,還有無數家庭永不能磨滅和痊癒的痛。想到這裡,大家都紛紛感到惋惜。
但不要再只是惋惜了,行動吧!惋惜,是因為事情本可避免,原本可以有不一樣的結局,我們卻錯過挽回的機會,來不及改變,讓事情不幸地發生了。惋惜的痛,來自無數的「如果」,如果我們及早察覺,如果有人願意聆聽陪伴,如果我們多一點耐心,如果我們沒把孩子逼得太緊,如果……
但世上並沒有「如果」,誰也不能推倒重來。我們可以感到惋惜,但若沒有改變的決心,只是徒然又無意義的嘆息!真正有意思的惋惜,應該包含著責任、反省,以及勇於行動的決心!
也許我們人微言輕,改變不了教育制度,改變不了社會風氣,但,我們的力量絕不微小!從家庭做起吧!成績表上的分數,不代表孩子的未來;孩子的品格、堅韌度、抗逆力,需要父母鼓勵才能良好發展;單向的強迫,遠不如雙向的對話。好好聆聽孩子,真誠的交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愛,也能好好去愛己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