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5-10-15 04:30:07
日報

迫,還是不迫?

分享:
每一個小點滴也是與孩子彼此了解的契機。

每一個小點滴也是與孩子彼此了解的契機。

當孩子面對一件「不想做」的事時,我們應該堅持讓他試,還是尊重他的選擇?這個問題,最近在我心裡糾結了好幾天。

之前幫謙謙和童童報名參加籃球班,我希望他們能學習一項球類運動,籃球對身高發展和團隊合作也有幫助。童童覺得籃球班很好玩,樂意嘗試;但謙謙卻明顯不太願意。籃球對於手腳協調不太靈活的他而言,是一場「煎熬」。再加上他一向不太喜歡團體活動,籃球這種講求合作的運動,讓他格外不自在。

幾次的練習,謙謙會因為「我想他參加」而繼續,但臉上並沒有笑容。那一刻,我真的動搖了。是不是該替他取消報名?

adblk5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與「不想做」的事。我憑甚麼替他決定?難道只是因為「我是你媽媽,所以你要聽我」嗎?停下來,我才明白為何不喜歡強迫孩子的我會想他繼續嘗試,原來,我不是想他打籃球,而是想他學會「嘗試」與「堅持」。回想起他第一次上柔道課時,也是一臉抗拒。可如今,他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驕傲。所以這次,我希望他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不是為了籃球,而是為了挑戰自己。

於是,我決定和謙謙聊聊。讓他明白我的想法,也讓我更理解他的心。身為媽媽,我也要學習放慢腳步,不只看結果,更要看見孩子的感受。或許,教育從來不是「迫」與「不迫」的問題,而是——我們願不願意陪孩子一起走那段「不容易」的路。

「作決定的過程」也許比「作哪一個決定」更重要。

「作決定的過程」也許比「作哪一個決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