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醫務委員會不合理拖延及終止審裁事件(如雙非嬰兒腦癱投訴案拖延15年後擱置聆訊),不僅引發社會對醫療監管的質疑,更暴露香港醫療系統深層次弊病。
事件核心暴露監管機制的嚴重缺陷。醫委會投訴處理效率極低,超五成個案需2至4年完成,個別甚至拖延15年,且審裁決定缺乏明確標準與制衡,行政支援與審裁權界限模糊,導致公眾信任危機。與此同時,醫療資源供需失衡加劇服務困境:公立醫院承擔九成住院服務卻僅有半數醫生,急症室輪候超12小時、專科門診等候數年成為常態;公私營差距懸殊,私家醫療收費高昂,中低收入群體陷入「看病難、看病貴」兩難。
醫療保障體系亦存短板,公立醫院新藥覆蓋不足,資助門檻過高,自願醫保普及度有限,弱勢群體缺乏有效兜底。此外,醫護人手缺口擴大、外籍人才引進受限、行業激勵失衡等問題,進一步削弱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
破解困境須從制度改革、資源優化、保障升級、行業治理多維發力。監管層面,應通過立法設定投訴處理時限,實現醫委會行政與審裁職能分離,成立包含民間代表的獨立審裁委員會,建立公開公示與問責機制,並設立延誤補償基金。資源配置上,需放寬外籍醫護認證與定居政策,擴大本地醫學教育規模,重點補充緊缺領域人才;推動公私營醫療協作,完善分級診療,均衡區域醫療資源布局。
保障體系方面,應優化公營醫療收費上限與資助門檻,加快新藥納入藥物名冊,加大自願醫保宣傳與資助,提升保障覆蓋面。
行業治理上,須構建多元監管格局,完善醫護薪酬激勵與職業發展通道,並針對人口老齡化規劃老年醫療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