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梳理情緒,而不是催促他們走出來。
有人說:「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我從不喜歡亦不認同這種高高在上的語氣,彷彿成年人理所當然地擁有審判的權力:「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少年你還是太年輕,長大後你才知世界有多險惡!」孩子的世界,的確沒有成年人那麼複雜的經歷,但或許因為入世未深,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他們,在面對壓力、衝突或不公時,衝擊未必比成年人小。
心理學家Paul Ekman的研究指出,快樂、悲傷、憤怒等多種情緒是人類的重要部分。悲傷和失落等低潮情緒,都是人類情感體驗的一部分,幫助我們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挑戰。
我不害怕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難過的時候,也有「不開心」的權利。負面情感和經歷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需要被否定。但當孩子不開心時,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與家人分享。當然不必在第一時間說出來,畢竟每個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秘密空間,給予自己時間消化、沉澱、成長。但我會鼓勵謙謙、童童勇敢說出自己的困擾和想法,哪怕是陰暗、不濟、難堪的一面。孩子越大,需要的,也許已不是甚麼解決方法,聆聽的耳朵、允許「你可以是你」的眼神、溫柔的擁抱,那份被信任、被接納、被肯定的支持,有時比任何解決方法來得更貼心。
除了說出來,我也鼓勵孩子寫日記,或是把感受畫出來,梳理情緒和感受。得以適當宣泄的感受,內心才能騰出空間,容納新的力量和想法。
低潮不可怕,可怕的,是困在其中不能走出來。
無條件的陪伴與信任,能伴孩子走過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