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提振香港樓市,市場倡議推出「購房通」。(資料圖片)
筆者最近收看到啟德跑道區半億新盤的開箱,享有私家升降機大堂的豪宅單位景觀比想像中更要開揚,呎價理所當然超過3萬元。若然當日買家為內地人士,受內地嚴格外匯管制下,相信要將資金安全、合法地調來香港好比過關斬將,殊不簡單。近來,為提振香港樓市,「購房通」的倡議似乎能為資金調度帶來新的渠道和便捷,政策旨在從根源需求面入手,逐步帶動發展商投地意欲,為政府賣地收入重新注入動力。
坊間早已有很多關於「購房通」利弊的討論,「利」當然是刺激需求、長遠利好賣地、盤活地產市道;「弊」離不開推高樓價、分薄自身供應、再次輪迴供不應求的困局。筆者對建議措施亦傾向一切從嚴,絕不能過度寛鬆。政府好不容易穩住供應量,樓價亦從過去幾年難以負擔的高位回落接近三成,貿然開放內地熱錢大量襲港將一下子摧毀還在整固中的樓市,絕對需要小心應對。為免扭曲措施的原意,掀起無謂炒風,不論對申請資格的審查、總體額度的限制、措施推進的幅度、後續轉售的安排和稅務制訂等都需要仔細的設計好、拿捏好。
過往這種「北水救港」的落戶其實並非新鮮事,2003年有港澳自由行、2014年再有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從歷史驗證成效非淺,但亦值得深思和借鏡固中關節與盲點,盡量避免出現不良的「副作用」,抵銷政策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