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前頗為低迷的商業地產市況下,本地大學卻顯示出強勁的增長潛力,勢成為一股久旱逢甘霖的新動力。(資料圖片)
在當前頗為低迷的商業地產市況下,本地大學卻顯示出強勁的增長潛力(或是購買力),勢成為一股久旱逢甘霖的新動力。有報導指出,6間主要大學的綜合收益錄近百億,反映過去幾年雖然整體經濟復甦一般,但各所大學受惠政策扶植以及經營有道下表現均相當理想。以都會大學為例,縱然樓市仍處調整周期,依然積極收購物業,以26.5億元購入紅磡全幢商廈料作教學用途,又動用10億元購入同區酒店改裝為學生宿舍,被譽為「樓市白武士」。
儘管商業樓市面對資產貶值、租金下滑和空置率上升的困境,大學卻恰巧抓住了這次難得的機會,利用樓市低迷的時機進行「撈底」投資及擴充版圖,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學生需求。此外,政府吸引人才政策進一步促進了大學的發展。非本地學生的資助限額已提高至40%,使得大學能夠更加積極地開拓內地市場,預計未來幾年宿位需求數以萬計增長,10億元購入的學生宿舍亦只能提供255間客房而已,這對市場來說無疑是個重大機遇。
新世代大學的角色不再僅限於單純的教育,更可以是經濟發展的其中一股重要驅動力,甚至帶動樓市。隨著更多人才的湧入,這些學府成為知識和技術轉移的中心,為區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對買賣、租賃活動都有正面刺激作用。此外,這些人才的聚集有助於吸引企業投資,進一步促進創新和創業,形成良性的經濟循環,有助香港繼續向「國際教育樞紐」的實踐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