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7月31日宣布修訂大學資助門檻,要求人才計劃受養子女居港滿兩年才可享有本地生學費資助。(資料圖片)
早前政府宣布修訂大學資助門檻,要求高才通等人才計劃受養子女居港滿兩年(即在中五或之前插班)方可享有本地生學費資助。這項修訂將為香港帶來多少經濟效益?
早前跟芝大師兄王于漸教授午餐,談到香港的經濟轉型。我們都同意,教育服務是香港的比較優勢。果然,2025年施政報告中,北部都會區發展有推動大學城,國際教育樞紐建設亦有中小學上調非本地生人數等。問題是,如何量化這些政策對教育產業以至整體經濟的成本效益?挑戰是,香港主要大學都不是盈利的私營企業,教育機構對整體經濟的間接影響更是不容易估算。
利用某個經濟或政策事件發生的一刻,觀察市場反應作為衡量事件經濟效應的指標,Event Study最常用在金融學術上。假設金融市場能有效消化突如其來的資訊,並迅速將資訊反映在股票等投資工具的價格上,股價的改變便成了衡量件事經濟效應的指標。然而,施政報告提出教育政策的是大方向,即使是可能受惠的企業股價亦未必有重大反應。近來一個更值得參考的例子,我認為是政府在7月31日宣布修訂大學資助門檻:「為了釐清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和資助申請資格,確保公帑用得其所,教育局考慮海外做法和香港實際情況,認為受養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才符合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
國際教育樞紐少不了優質高中教育,先聽聽Grok的分析:
「修訂旨在解決公帑濫用及本地生機會擠壓問題(JUPAS申請從200人增至1,048人)。經濟效益包括:短期財政節省每年2至4億港元,釋放500至1,000個學額予本地生(乘數效應每生貢獻500萬終身價值);長期人力資本提升,鼓勵人才早留港,帶來教育消費5至10億/年及稅收10至20億/年,10年GDP貢獻超100億。雖短期或嚇阻少數人才,但淨效應正面,ROI>10倍,提升公平與競爭力。」
短期庫房的財政節省有數得計,長期帶來教育消費每年5至10億元?Event Study可大派用場:專注做中四至中六高中課程並持有全科DSE牌照的遵理學校,無疑最能受惠於這次修訂。作為這所優質私校背後的上市公司精英匯集團(1775),在修訂消息公布後的8月初,股價由不到0.2元倍升至高位超過0.4元,市值短時間內增加了足足1億元,這是經濟學量化教育消費的方法之一。當然,精英匯不是唯一受惠於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公司,市場往後亦會不斷調整受惠的程度。如何受惠?下次再分析公司的業績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