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政府估計填海1,000公頃,最多可容納70萬人。(資料圖片)
香港人有時候一廂情願得很可愛,從幻想劉德華是甚麼「民間特首」,到今時今日仍相信甚麼「關鍵一席」,往空氣投入感情,對虛無予以信任,就像看日本「動作電影」時,將女主角當成自己女友一樣,始終要面對殘酷的現實。沒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就不會無啦啦的失望。
扣除捍衛聯匯同財政開支,香港政府閒閒地有8,000億元可以自由動用。有追開本欄的朋友都知道,我們一直支持派錢,皆因錢留在政府身上實在太浪費,不是儲埋賺不太高的回報,就是投資高鐵之類的大白象工程。之不過,政府以及大部分政黨(包括好多的「關鍵一席」)長期反對派錢,寧願要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退稅退差餉,政治現實難以改變,我們都知道派錢不會成事,就如我們知道劉德華不會為大家爭取民主。
退而求其次,我們唯有希望政府花錢花得其所,減少浪費追求效益。
盛傳政府會採用的東大嶼填海計劃,成本有幾多千億仍然眾說紛紜,就算政府最後交個數出來,經過高鐵的教訓,都只可以視為最低消費。至於生態破壞同埋水流改變的額外成本,就要由相關專家去研究了。
效益條數又如何呢?填海1,000公頃,根據政府估計最多可容納70萬人,穩陣當只有50萬,乘以人均160方呎的面積,即是8,000萬方呎。對香港人來說每方呎價值幾多?住得愈大邊際上面積的價值愈低,現時樓價是個偏低的估計:13,000元一方呎,9,000萬方呎就價值超過10,000億元。若果人工島如環保人士所說比較高危、容易水浸之類,這一筆效益當然會打折扣。折扣幾多,我認為可以用香港經常水浸地區的樓價推算。至於其他甚麼協同效應、就業機會之類的間接效益,吹水作大的空間太多,要小心政府亂計。
就當東大嶼填海計劃效益大過成本,這一筆淨利益是要分配的,發展商當然會賺一筆(不過供應上升樓價跌會有損失),香港人同時又享受到更大的空間(不過樓價跌又會損害現時業主的利益)。仲有,若果計劃是團結基金建議的加倍版(即是劉德華配音那一個),條數計法又不同,成本同效益都不是乘大佢咁簡單。
好複雜的一條數,我希望政府今次會將個計法公開清楚,用證據說服香港人填海填得過。高鐵經驗在前,填海這一筆成本效益的計算相信會比較認真吧?當然這可能是我不切實際的幻想,就如大家幻想劉德華是「民間特首」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