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5-10-03 04:30:31
日報

昨天八達通 明日穩定幣

分享:
八達通

八達通曾經是全球電子支付的先驅。(資料圖片)

歐洲與美國對穩定幣監管取態有甚麼不同?市場效果又有甚麼分別?

八達通,曾經是全球電子支付的先驅。溫故知新,1994年,香港地鐵公司希望通過捷聯電子(後來更名為八達通卡有限公司)開發一個統一的電子支付系統,以取代傳統紙質車票,為乘客提供更便捷的乘車體驗。捷聯電子於是引進日本的FeliCa非接觸式智能卡技術,並與港鐵合作將其應用於香港地鐵系統。1997年,港鐵成為了八達通系統的首批應用場景。由於八達通在運營初期主要被視為交通支付工具,其監管需求不如後來擴展至零售和電子支付後那麼嚴格。2016年《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實施後,八達通才正式成為受金管局嚴格監管的儲值支付工具運營商。重溫這段歷史,我想大家記得:儘管技術上非接觸式智能卡並不是香港發明,但八達通這個電子支付系統的普及,是遠遠早過金管局《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的實施。

adblk5

另一時空,美國在2014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個穩定幣,目的是以區塊鏈技術解決傳統銀行轉帳的延遲問題,同時避過加密貨幣市場高度波動的問題。現在輪到Grok回答歐美監管穩定幣的取態問題:

「歐洲的MiCA(Markets in Crypto-Assets)框架已於2024年正式採用,並於2025年全面生效,提供全面且嚴格的監管環境;美國則在2025年7月通過GENIUS Act,標誌從碎片化執法轉向聯邦框架,但整體較寬鬆,預計2027至2028年才全面實施。歐洲偏向『防禦性』監管,旨在降低系統風險並維持歐元主權;美國則更『進取』,透過GENIUS Act吸引創新,但可能加劇全球美元依賴 ……美國的寬鬆框架加速全球市場擴張,但強化美元主導;歐洲的嚴格規則提供穩定性,卻可能抑制短期創新,促使本地歐元穩定幣興起。」

市場效果是明顯不過的,正如八達通的歷史提醒我們,先發展後監管,是鼓勵創新的至勝之道。香港不一定要在技術創新上領先全世界,我們卻切忌在技術應用上落後其他地方。歐洲偏向的「防禦性」監管,只會阻礙應用創新。一國兩制之下,香港的穩定幣發展即使未能追歐趕美,亦應該毋忘八達通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