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歐遊期間也渡過英國倫敦,在市中心的Harrods購物,非常熱鬧。
今年暑假,一家大小到了歐洲旅遊,其中意大利,一年5日走訪了3個城市,分別是威尼斯、佛羅倫斯和米蘭,作為意大利傢具品牌Kartell多年粉絲,當然要參觀一下當地旗艦店,寬敞空間裡陳列著各式各樣家具和擺設,絕對賞心悅目,令人目不暇給。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品牌香港專門店數個月前結業,而與此同時上海旗艦店,則在6月於靜安區開業,這一現象某程度上是本港零售業寒冬的一個指標。
近年來,香港消費者行為出現明顯轉變,受經濟環境變化影響,其中樓價下跌負財富效應,除了公務員或政府機構,很多私人企業薪酬升幅也追不上物價,兩大香港經濟之處,地產和金融行業,裁員之聲此起彼落,生活成本上升及經濟增長放緩等多重挑戰,導致部份市民可支配收入減少,影響消費能力。此外,海外旅客訪港人數減少,內地旅客來港大多只是短暫停留,導致傳統旅客零售熱點零售生意大減。
眾所周知,香港貧富差距依然嚴重,貧困人口比例上升。這樣經濟環境讓人們在消費時更加謹慎,對價格敏感度更高,對奢華品牌需求減少。
過去,擁有奢侈品被視為地位象徵;如今,愈來愈多人開始追求實用性和性價比。這種現實主義消費觀念,使得一些高端品牌在市場表現不如預期。
筆者歐遊期間也渡過英國倫敦,在市中心的Harrods購物,人流絡繹不絕,品嚐著名英式Afternoon Tea,即使人均消費索價高達90英鎊,仍然其門如市,餐廳內坐滿人,更有排隊等位的人,實在非常熱鬧。
以Alfa Romeo和Fiat 為例,雖然在歐洲市場擁有悠久歷史,但本港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有限,香港的代理也無奈結業。
香港人品味曾經多元而豐富,許多人對意大利品牌有著天然偏愛,因為這些品牌往往代表著藝術、設計和生活質量。然而,當經濟壓力與消費心理發生變化後,這種偏愛便逐漸被現實所取代。
綜合來看,香港人的消費觀念的變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環境欠佳使得許多人不得不更加現實地看待消費,品牌價值則在一定程度上被重新評估。這並不意味香港人失去品味,而是他們的品味正在轉向更加實用和符合自身需求方向,零售業必須積極應變,調整品牌定位和銷售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消費者需求。
隨著網上購物的普及,香港消費者購物方式已出現根本性變化,許多人選擇在線上平台尋找折扣和優惠,而不是依賴傳統零售店。這種趨勢對本地零售商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必須調整策略以適應這種新的消費行為,提供獨特購物體驗、增強顧客服務,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市場推廣,同樣是當前零售商需要考慮的策略。
面對這樣的挑戰,香港零售業者需要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從而贏得消費者青睞。未來,品牌不僅需要關注產品的設計和質量,還需要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提供符合他們期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