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財經
2019-11-12 15:14:00

設與計,學與習

分享:

如果說,設計的「設」代表假設,我們向生活中一些問題作出假設,再用美學的手段「計」劃出解決方向,這大概是對「設計」一詞最直接體會。假設再計劃再假設再計劃,其實都沒有那個先那個後,又或者可以是同時進行。同樣地,學與習,學完再練習,再從練習中學,也沒有先後,更加是共存在同一個時空。那麼,設、計、學、習,四個動詞有甚麼關係呢?

我們用一張Arne Jacobsen的series 7椅子為例,Jacobsen創造椅子是為了解決人生活時要坐下的需要,而作為用家坐下來細味欣賞椅子時,我們可以鑽硏五十年代的建築風格,材料及工藝的進程,工業的發展,商業模式的演變。

這個學習過程,也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而有不同的體會。筆者曾寫過對「less is more」的學習過程,以下是少許分享:

「讀設計時,從書本中認識了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一位現代建築巨人,Bauhaus的其中一位重要人物。非從事設計的讀者們,未必認識這位建築師,但一定聽過他的名句——Less is More。當年二十出頭的我,其實不明白這句話意思,反正是大師說的,就盲目跟隨,以為簡約主義就是有型。這膚淺的詮釋,是我對「Less is More」第一個認知。

畢業後,工作了一兩年,參與過一些簡約主義的室內設計,意識到簡約設計背後的工序和材料各方面都複雜很多。例如設計師要一扇無框的門,其實裝修師傅要在整幅牆下工夫,工序和金錢都要陪數增加。那是我人生中對「Less is More」的第二次膚淺詮釋,認為簡約主義背後的設計功夫多了就是「More」 的意思。

至於第三次認真地問甚麼是「Less is More」,已是15年後的今天。突然之間,對於這句子的感覺都湧出來。記得一位客人,他沒有任何多餘的物件,說不懂得簡約主義設計,卻懂得簡約主義生活。當人懂得斷捨離,過著簡單生活,自然腦袋和心靈都可以騰出多一些空間來接受多些新事物與知識,心胸也自然地廣闊了。這個例子說明簡約主義在於意,不在於型。

作者為香港室內設計協會

文章轉載自「AM地產」facebook:

http://bit.ly/2wls4EF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