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5-10-17 08:30:00

過度旅遊:過猶不及的代價

分享:
過度旅遊:過猶不及的代價

「可持續旅遊」追求在經濟利益、環境保育與社會責任之間建立平衡。(網上圖片)

作為一名熱愛潛水的旅遊愛好者,近日看到有關遊客在香港踩踏並破壞珊瑚礁的報導,令我深感震驚與遺憾。珊瑚生態系統極為脆弱,修復需時甚久,此事件不僅揭示了海洋生態面臨的挑戰,也凸顯出一個全球性且日益嚴峻的問題:過度旅遊。

旅遊業無疑為社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然而,當旅客人數超出環境與社區所能承載的範圍時,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亦不容忽視。所謂「過度旅遊」,正是指遊客數量超過目的地所能負荷的情況。這一現象近年在世界各地日趨普遍。

adblk5

以威尼斯為例,每年接待的遊客接近500萬人,幾乎是當地居民人口的100倍。為了紓緩人潮壓力,當局不得不向遊客徵收5歐元的入城費。在巴塞隆拿,房價上漲和遊客過多引起民眾不滿,不少居民認為城市已變成「遊客的遊樂場」。而在奧地利哈修塔特這個僅有800名居民的小村莊,每天湧入成千上萬的遊客,甚至導致居民封鎖道路以表達抗議。

儘管旅遊業對全球GDP的貢獻不可小覷——2024年預估超過10萬億美元,但其衍生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當旅遊需求過度擴張,基礎設施難以負荷,生活成本隨之上升,當地社區往往不得不被迫遷離,原有文化也面臨逐漸流失的危機。例如希臘的扎金索斯島,遊客與居民比例高達150:1,導致房屋供應緊張、樓價飆升。而在泰國的瑪雅灣,由於每日大量旅客湧入,珊瑚礁遭受嚴重破壞,政府最終不得不關閉當地海灘長達4年,以恢復生態。

香港的情況同樣值得關注。隨著戶外活動的普及,本地海洋生物與沿岸生態棲息地正面臨來自旅遊活動的日益壓力。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徵兆。

那麼,我們應如何在促進城市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取得一個可持續的平衡?

「可持續旅遊」或許是一條出路。它追求在經濟利益、環境保育與社會責任之間建立平衡,愈來愈多國家與城市開始採取實際行動: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實施郵輪限制與旅遊稅,以減輕對基礎設施的衝擊;威尼斯限制大型郵輪進港,並設立分區法規以保護文化遺產;秘魯馬丘比丘則要求遊客必須由持證導遊陪同參觀,並設每日人數上限,以維護遺址完整。這些措施並非要排斥旅遊業,而是為了確保旅遊資源的可持續性。

adblk6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可持續旅遊也蘊藏著龐大的機遇。獲得綠色認證的住宿市場預計未來十年將快速成長,越來越多投資者關注太陽能度假村、社區主導的旅遊專案,以及低碳出行的創新平台。全球可持續旅遊相關的綠地投資已創造超過1,00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並帶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此外,消費者的意識亦正在轉變:超過三分之二的休閒旅客願意為可持續選項支付更高費用,近四分之三的旅客認為可持續旅遊將在未來變得更為重要。

作為投資者與企業領導者,我們有責任支持那些重視環境與社會影響的項目。生態旅遊、再生旅遊與綠色酒店不僅符合道德標準,更具備日益增長的市場潛力。透過將商業目標與可持續發展結合,我們有機會讓旅遊業在未來成為保育與共融的橋樑。

adblk7

真正有價值的旅遊,應該是為目的地注入生氣,而非消耗其資源。讓我們超越走馬看花的好奇,持關懷和守護的態度去旅行,留下永續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