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5-09-26 08:10:00

颱風、經濟及其他隨想

分享:
颱風、經濟及其他隨想

「樺加沙」是今年香港的第九個颱風。(資料圖片)

筆者在撰寫這篇專欄時,香港正懸掛十號颱風信號,全城正準備迎接超強颱風「樺加沙」。這已經是今年的第九個颱風,遠超歷史平均水平的6個。隨著狂風呼嘯、暴雨拍打窗戶,整個城市幾乎陷入停頓。辦公室關閉、商場暫停營業,連最繁忙的街道也變得寂靜無聲。一場颱風是少數能讓整個經濟停擺,卻又在我們這個商業、管理和投資急速節奏的世界裡,是一個難得的、被強制按下的暫停鍵。

香港天文台在早期預警且準確的預報,讓市民和企業能夠作出超前準備,這證明了科學和公共基建在保護生命與經濟價值的體現。然而,即使有充分準備,經濟連鎖反應亦即刻顯現。新鮮蔬菜、支裝水和膠紙的價格迅速飆升,這是典型的供求現象。消費者急於囤貨,而物流中斷限制了供應。但在這種情況下的價格上漲對社會有益嗎?

adblk5

從市場角度來看,價格信號有助資源分配。然而,在危機時刻,這也可能加劇不平等。資源較少的人可能發現價格上漲而自己無法負擔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這時,深思熟慮的政策和負責任的商業行為必須介入。臨時價格上限、政府補貼或社區支援機制可以在極端天氣情況中為弱勢群體提供緩衝。

颱風與任何自然災害一樣,提醒我們的基礎設施及社區系統是多麼脆弱。儘管我們擁有先進的供應鏈和完善的數位基建設施,一場風暴就可能擾亂了一切,航班停飛、物流延誤、生產力受損等。這突顯了韌性的重要性,不僅體現於區內的建築物上,也體現於我們的商業模式中。那些投資於靈活營運的企業,如具遠程工作能力、多元化的供應鏈和穩健的災難恢復計劃的企業,更能應對此類中斷。然而,疫情已教會我們這一點,而十號颱風再次強化了這個教訓。 

在管理層面,颱風是一個貼切的比喻。領導層常說要「渡過風暴」,這話不無道理。外部環境的波動考驗著企業文化和領導力的強度。透明的溝通、明確的應急計劃以及快速而深思熟慮的決策能力往往至關重要。在經歷風暴時能保持冷靜和專注的企業,更有可能生存並進而蓬勃發展。

此外,還有哲學層面的反思。颱風提醒我們,並非所有事情都在我們掌控之中。在商業社會,我們追求準確和可預測性,但自然界並不總是配合。這種不可預測性教會我們保持謙卑,並激勵我們持續進步,致力完善高效、靈活且以人為本的系統。

adblk6

話說回來,今年颱風數量的激增其實並非偶然。氣像科學家指出,拉尼娜現象和西太平洋海面溫度的上升是主要的因素。更廣泛地說,氣候變化正在加劇風暴,使它們更強大、持續時間更長、破壞力更大。「樺加沙」在異常溫暖海域的快速增強是一個鮮明的提醒。對於商業領袖和投資者來說,這遠不僅是天氣預報,更是一個策略信號。氣候韌性和環境可持續性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它們是長期價值創造的核心。投資於綠色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和氣候適應技術,不僅符合道德價值,也是經濟上的明智之舉。

adblk7

最後,我們必須感謝那些在颱風期間默默維持城市運作的無名英雄,如緊急救援人員、公共服務工作者和醫護人員。正是他們的奉獻,確保了在大多數企業停業時,基本服務能夠依然運作。他們的韌性為我們如何面對未來提供了典範:未雨綢繆、靈活應變、關愛社群。

讓我們不僅要度過這場風暴,還要從中學習,為構建一個更可持續、更包容、更具韌性的未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