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2025-09-07 10:30:00

嶺南建築 活化的城市記憶|灣區自由行

分享:
嶺南建築 活化的城市記憶|灣區自由行

嶺南建築 活化的城市記憶|灣區自由行

作為中國千年「南大門」,廣東歷史上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對外貿易的重心,亦曾在時局跌宕中歷經風雨,因此,此處保留了不少融合中西特色的建築物。

這些昔日顯赫一時的地標,在現代「修舊如舊」的修繕風格下,保留原貌的同時亦再次「活」了過來,讓人們從新面貌中追尋大灣區往日的城市記憶。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廣州沙面島 租界變歐陸建築博物館

位於沙面南街48號的一幢古雅洋行,首二層為券廊式,第三層為柱廊式,屬亞洲殖民地式建築風格;廊柱以紅磚築砌,拱券飾帶細緻,色調淡雅,與廊柱對比鮮明,莊嚴雄偉。

這就是昔日雄霸廣州航運業的太古洋行舊址,建於1881年,是外資航運的地標。

今天的太古洋行舊址,已成為商業辦公大樓,是沙面歷史文化街區51處國家文物建築之一。

adblk5
歷史上,沙面曾經有四十多家洋行,沙面洋行對廣州近現代工業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輪船運輸業為例,當時在沙面洋行中,大型的輪船公司有4家,分別是外商太古、怡和、日清以及華南招商局,其中以英國太古輪船公司的規模最大,其建築也別具英式風格。(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活化後的沙面,保留歐式建築外,還有多株百年古樹,公園內還有不少一對對的雕塑,反映當時中西方的交流。圖為Happy Hour(歡樂時光),由中國人及外國人分別演奏中西樂器,展示當年沙面的情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代中國製圖)

沙面,是位於廣州荔灣區珠江白鵝潭北岸的一座人工島,面積約0.3平方公里,宋元明清時期,這裏曾經是經商要地,鴉片戰爭後成為了英國及法國租界。

久而久之,沙面島上便興建了超過150座不同風格的建築,彰顯中西融合的特色。

除了太古洋行外,有港人熟悉的滙豐銀行、廣昌號,也有教堂、領事館等,涵蓋雄偉的新古典派、簡約的新巴洛克式、浪漫的仿哥德式、創新的現代主義,還有殖民地券廊式等風格。 

2000年,沙面歷史文化街區被市政府公佈為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

經過活化修葺後,舊有的建築成為了現代辦公室、商店、休閒餐飲店,與多株百年古樹,為今天的廣州留下了極具異國風情的歐洲建築群,享「露天博物館」美譽。

佛山嶺南天地 昔日「嶺南第一街」的創意活化

香港百年品牌「保濟丸」,原來祖籍「佛山」,始創於1896年,其祖舖李眾勝堂便是位於佛山禪城區祖廟大街文明里內,即今天的佛山文旅新地標「嶺南天地」內。

李眾勝堂是硬山頂青磚木結構,共兩層,有傳統的灰塑圖案,木刻雕花欄杆,是清末時期嶺南磚木結構建築的典型代表。

如今,這座清末建築仍保留昔日的磚木結構,經活化改造,成為了嶺南天地的特色咖啡店,是年輕人的好去處。

「保濟丸」誕生地的文保建築李眾勝堂祖鋪,保留老建築結構的基礎上,化身為新潮咖啡店GOTLOT「角落啡樓」,有特色的手沖咖啡名為「咖啡配枸杞,明天能早起」,以新設計與咖啡元素相融合,還原老藥舖文場景,創新中藥草場景明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佛山嶺南天地,以部分拆卸重建,部分「修舊如舊」方式建造,極大地保留了文物保護單位建築。它是一個開放街區,在傳統建建築中積聚人氣和彰顯城市活力。(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代中國製圖)

那麽「嶺南天地」又是甚麽來頭?它位於佛山禪城區祖廟東華里片區,是佛山文物古迹最密集、規模最大,傳統風貌保存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

區內有22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祖廟、東華里歷史街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簡氏別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他有龍塘詩社、文會里嫁聚屋、黃祥華如意油祖舖等。

當中的東華里,是昔日佛山達官貴人及商賈雲集之地,有「嶺南第一街」的美譽。它保留了廣東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街區,鑊耳牆、青磚屋、石板路等建築元素,都是當時佛山建築及人民生活的歷史印記。

2008年佛山市政府啟動舊城改造計劃,由政府主導、香港瑞安房地產承辦。在極大地保存了祖廟東華里片區的原有風貌下,嶺南天地結合了西方建築元素,既有中式街磚、排水瓦通、瓦片花窗,又有西式的噴泉、拱廊,活化成新一代集旅遊、商業、住宅於一身的時尚空間。

中山岐江公園 曾出產全省第一艘鐵船?

在岐江公園內,兩座參天鋼骨架分外吸睛,鋼骨架頂是「金」字屋頂結構,下面則是海水,連接岐江河,因為外表型格,成為了打卡熱點。它更曾被拍入一部法國紀錄片,聲名遠播。

這兩座鋼骨架其實是昔日中山的重點船塢,岐江公園的位置在活化改造前,是廣東省五大船廠之一,名為「粵中船廠」,於1954年7月建成投產。

圖中的兩座鋼骨架,是昔日粵中船廠兩大船塢。當年根據南方的氣候特點,建造室內造船台,降低了工人的幸勞,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開創了國內造船的先河。鼎盛時期粵中船廠曾有八個室內造船車間及兩個船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年船廠造船用的路軌,成為了今天岐江公園的打卡熱點。(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代中國製圖)

粵中船廠有很多「第一」:它既是廣東五大船廠之一,亦是中山第一家國營工廠、全國第一家室內造船廠,更是出產全省第一艘鐵質機動客輪,開創了國內造船業的先河。

粵中船廠不止造船,還造橋、造吊車。中山許多工廠的吊車都是粵中船廠的產品,中山岐江橋、員峰橋的鋼結構都是粵中船廠的傑作。

改革開放後,隨着陸路運輸業發展,粵中船廠於1999年全面停產。

之後,中山市政府決定拆資將舊址改建為岐江公園,園內保留大量粵中船廠舊物,包括原址上的所有古樹、部分水體和駁岸、船塢改成遊船碼頭和洗手間、廢棄輪船和煙囪成為大型雕塑、兩個水塔則成為藝術品。公園於2001年10月開放,至今都是中山必到的旅遊熱點。

江門開平碉樓 中西融合的僑鄉家園

站在銘石樓最高處欣賞開平碉樓的壯闊,是旅客來到自力村必看的風景之一。

銘石樓頂層平台有古希臘式柱廊和拱券,天台則有模仿古希臘愛奧尼柱式建築的六角亭,都是典型的歐洲建築元素,而「銘石樓」三字的匾額,則是嶺南傳統的灰塑及吉祥紋祥,充分反映了開平的僑鄉建築特色。

銘石樓是開平碉樓中最豪華碉樓, 銘石樓主人方潤文,當年到海外謀生美國經商致富,回國興建碉樓,其碉樓有精美的家具、彩色玻璃屏風、時髦的西洋留聲機、德國大鐘等。(圖片來源:江門市僑官網) 自力村村落群是開平碉樓活化建築的成功例子,有完整的綠化配套。(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代中國製圖)

銘石樓是自力村碉樓群15座的其中之一,是開平碉樓活化建築的典型例子,設計是當中最豪華的。周潤發主演的電音《讓子彈飛》,便以銘石樓為取景之地,令這座碉樓更添吸引力。

開平碉樓群的出現,承載着上世紀華僑守護鄉土的歷史事迹。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不少開平華僑為謀生遠渡重洋,將血汗錢寄回家鄉建造家園,希望家人安居樂業,他們把在北美、南洋等地方的建築特色帶回開平,興建家園。

由於當時的開平匪患猖獗,因此開平碉樓大都設有鐵門、槍眼、燕子窩等防禦設計,成為一大建築特色。這些建築至今留存,見證了華僑對家鄉的貢獻。

鼎盛時期,開平碉樓達3,000多座,現存則有1,833座。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個世界遺產。

申遺成功以來,開平市一直以「修舊如舊」方式大力開展碉樓修繕及活化工作,除了自力村外、立園、馬降龍、錦江里等村落群,都是當中的俵俵者。

2017年12月,開平碉樓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單。

延伸閱讀:廣東商場內的奇幻建築|灣區自由行建築篇 

延伸閱讀:不似圖書館的廣東圖書館|灣區自由行建築篇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

adblk6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Google Maps香港十大熱門旅遊景點清單特集|旅遊景點

ADVERTISEMENT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