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1-06-18 10:00:00

【健康快訊】人工智能 助診治精神科疾病

分享:

疫情期間,社會瀰漫著鬱悶情緒,「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20」發現受訪市民去年的精神健康指數為歷年最低,反映出港人過往一年的精神健康受到頗大衝擊。疫情亦令社交活動大減,甚至亦有患者因不想外出而減少到診所覆診。在這數碼科技大行其道的時代,把科技融入到醫療護理不失為一個適切的應對方案。 

機器學習助評估情緒病風險
精神科專科李允丰醫生指出:「多項由私營機構及大學進行的研究均發現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或可評估部分精神病的風險。有關研究運用機器學習,分析社交媒體用戶發布的內容,包括所用的照片濾鏡、色彩亮度以及用詞等,找出抑鬱症及創傷後遺症等的潛在患者,甚至能在潛在患者求診前,評估他們的暴力傾向及自殺風險,有助防止悲劇發生。」

科技在醫生診治過程上的應用亦愈見廣泛,現時不少醫生都會善用人工智能等科技,為患者度身訂造出更適時及個人化的診治。李醫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了一年多,部分患者都因擔心到訪診所會增加染疫風險而不敢覆診,網上會診服務讓患者適時透過平台求診,從問病到配藥整個過程,足不出戶便能處理好。」

科技優化診治 惟難取替醫生角色
以往醫生較難持續監測患者的病況,只能依靠他們覆診時問症,而現時日新月異的科技,則能在監察治療方面大派用場。智能運動手錶等技術的普及化讓醫生更能「緊貼」患者的日常生活,運用睡眠質素及運動量等數據,評估患者的病情及治療進展。透過觀察患者的社交媒體,亦能協助家人及醫生追蹤其情緒走向。李醫生憶述,曾有一名正求學的女生,嚴重發病時經常在面書上透露自己看到古怪的幾何畫面,猶如陷入《美麗境界》電影般的解碼世界。幸好父親有瀏覽女兒社交媒體的習慣,及時注意到異樣,並陪同她求診。醫生後來在覆診時與病人一起瀏覽面書上發布的內容紀錄,追溯她的病情變化,更與患者一起辨識情緒問題的誘發因素,從而制訂合適的治療。

Ad Block

儘管科技如視像問診能夠隔著熒幕連繫醫生及患者,惟鏡頭的限制令醫生難以觀察眼神等細微面部表情,而這些表情對醫生評估患者的情緒有很大幫助。相反,透過面對面交談,醫生能更易捕捉患者的情緒變化,亦可在患者情緒低落時,好好運用身體語言表達關懷,例如患者落淚時,可為他們遞上紙巾,或輕拍他們的肩膀以示支持。科技在輔助醫生診治上有一定幫助,但與患者建立良好關係是精神科治療的關鍵一環,因此在精神科的醫學領域,科技始終暫時不能取代醫生的角色。

Ad Block
精神科專科李允丰醫生

精神科專科李允丰醫生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