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1-11-18 07:30:00

【炎陣以待】評估腸道炎症 抽取組織化驗 大腸鏡檢查 診斷炎症性腸病(IBD)關鍵

分享:

炎症性腸病(IBD)是病徵非常廣泛的慢性腸道疾病,輕微與嚴重程度病情的表現,可有極大差異,因此在診斷上需評估多方因素。診斷IBD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是大腸鏡檢查,這種入侵性檢查能全盤檢測腸道內的發炎情況,並能抽取不同部位組織作化驗,增加診斷的準確性。有醫生提醒嚴重IBD患者,確診8年後併發大腸癌的風險明顯上升,呼籲患者即使本身IBD的病情已趨穩定,仍需定期接受相關大腸鏡檢查,監察癌變風險。

要持續控制炎症性腸病,由及早作出準確診斷開始。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黃子群醫生表示,IBD的病徵會持續一段頗長時間,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些患者會有肚痛、腹瀉、大便帶血或黏液,嚴重時或會導致腸道潰爛及生有瘻管,若以上病徵維持兩至三星期以上,患者便應及早向專科醫生求診。

深入至小腸 評估炎症程度

正因IBD的病徵範圍廣泛,診斷不能單靠特定指標,而是需要透過臨床問症、大腸鏡檢查、組織化驗及藥後反應等因素作出全面判斷。黃醫生指出,問症可以了解患者病徵表現及日常變化,大腸鏡則能透視腸道的實際情況︰「透過大腸鏡檢查,會發現IBD個案的腸道會顯得紅腫及帶分泌物,嚴重時甚至會有潰瘍及結疤情況。」

究竟這類針對IBD診斷的大腸鏡檢查,與一般大腸癌篩查方法有何分別呢?黃醫生稱,兩者在前期準備及進行過程上分別不大,患者均要飲用洗腸劑、事前戒口及檢查期間接受監察麻醉等,唯一分別是針對IBD的檢查會深入至小腸位置,並會從不同部位抽取組織化驗,再按化驗結果診斷、及評估IBD病情嚴重程度,從而制訂相應治療方案。他又引述研究指IBD患者確診數年後,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因此病人有需要定期進行這類入侵性檢查,緊密監察癌變風險。

Ad Block

持續治療 目標長遠抑制炎症

確認病情後,IBD患者必須接受持續治療,以長遠抑制炎症為目標。黃醫生舉例,病情輕至中度的患者可因應發炎位置,使用口服或塞肛形式的水楊酸類藥物,若情況趨嚴重,就要接受系統性治療,例如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或生物製劑。他強調,IBD需一直用藥穩定病情,一旦停藥炎症有機會重新活躍,屆時治療難度會增加。

不過,持續治療難免造成經濟負擔,部份患者或在私營醫療系統接受診斷後,希望獲轉介至公立醫院繼續接受治療,這又是否可行呢?黃醫生指,在現時本港醫療系統下,病人可自由選擇在其中一方接受治療︰「假如患者欲在公立醫院後續治療,就需獲得轉介信並作排期,這視乎他們的個人意願及實際病情而選擇。」

Ad Block

最後黃醫生提醒患者:炎症性腸病的診斷與治療有不同方法,各有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按個人身體狀況、病徵及承擔能力等,與主診醫生詳細討論,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黃子群醫生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黃子群醫生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