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體質分類 助評估癌症風險
本港每年有逾3萬宗癌症新確診個案,隨著醫學進步,大眾對癌症早期預防的關注日益增加。中醫學的「治未病」理念,並透過體質學辨識個體的體質特徵,為癌症風險評估提供了新方向。
註冊中醫師郭莹莹表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包括身體結構、機能運作和心理特質,「這些身體特徵受先天遺傳和後天因素影響,通常在一段時期相對穩定,會影響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或易感性。」根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體質分為平和質和其他8種偏頗體質,而偏頗體質可能增加疾病的風險。
體質與多種癌症有關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客座副教授黃韻婷博士引述,內地一項涵蓋388位年齡介乎40至69歲的癌症高風險人群調查,研究人員分析了5種主要癌症(肺癌、上消化道癌、肝癌、結直腸癌與乳腺癌)與中醫體質的關聯情況,並得出以下結果:

中醫體質分類 助評估癌症風險

郭莹莹(左)及黃韻婷(右)。
氣鬱質增乳癌風險
於國際期刊《Pharmacophore》發表的研究亦指出,女性若屬於中醫氣鬱質,乳腺癌風險大幅增加。研究團隊針對305名乳腺癌患者與311名健康女性進行比較,發現患癌女性中,氣鬱質的比例明顯偏高,約為一般人的3.2倍。若氣鬱體質合併「濕熱體質」或「血瘀體質」,乳腺癌風險分別上升至4.8倍與3.3倍,顯示多重偏頗體質可能具有累加效應。
了解自己體質
黃韻婷指出,中醫體質學的核心理念是「治未病」,「通過定期進行中醫體質辨識,高危人群可以及早了解自己的體質狀況,並採取針對性的健康干預措施。市民可以通過中醫體質問卷來分析自己的體質偏向,這有助於調整生活習慣或進行中醫干預。」中醫體質分析網址

血瘀質可通過按摩、針灸等促進血液循環。
改善體質
郭莹莹指,完成問卷後可以根據以下建議改善體質:
1. 改善生活方式:針對痰濕質,建議減少高脂、高糖飲食並增加運動;對於血瘀質,則可通過按摩、針灸等促進血液循環。
2. 中藥調理:根據個人體質,選擇合適的中藥來調整陰陽平衡,降低癌症風險。
3. 情緒管理:氣鬱質人群應重視壓力調節,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長期壓抑。
4. 定期監測: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中醫體質辨識與癌症篩查,及時發現體質變化並作出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