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銀屑病女患者自確診以來,病情一直維持穩定。然而,自從獲公司升職,工作壓力驟增,導致病情失控。原本僅出現於手、腳皮膚的紅斑,逐漸蔓延至指甲,造成指甲變形。由於工作需要經常外出見客,她因指甲外觀受損而感到自卑,羞於伸出雙手,間接影響了她的工作表現。皮膚科專科醫生陳湧指出,指甲、頭髮及手、腳掌等部位屬於銀屑病難治部位。這些位置的治療所需起效時間較長,因此許多患者在還未見到明顯療效前,便容易對治療感到失望,甚至放棄。
難治部位結構複雜 藥效較難滲透
由於頭皮和指甲的結構較其他部位複雜,藥效往往難以充分滲透至病灶深處。陳湧進一步解釋:「頭皮的皮膚相對較厚,加上有頭髮阻隔,即使塗抹藥膏,藥物也難以有效到達患處。指甲的情況亦類似,由於病灶位於指甲深層,僅在表面塗藥往往難以見效。」此外,頭皮若出現銀屑病病灶,可能引發脫髮問題,主要因為該部位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持續的炎症反應會影響毛囊健康,時間一長,便可能導致頭髮脫落。
適切治療有效阻止共病出現
銀屑病若出現於指甲,除了可導致指甲變形,更需留意的是,這類患者相較於其他銀屑病患者,罹患銀屑病關節炎的風險亦較高。一旦併發關節炎,可能造成關節變形,進一步影響日常活動與生活品質。而為預防共病發生,及時且有效的治療尤為重要。目前銀屑病的治療方式有多種選項,但並非每一種方法都適用於所有患者,特別是對於難治型銀屑病的治療,更需依個別狀況制訂治療方案。
傳統治療起效時間較長
外用類固醇藥膏及口服免疫系統抑制劑屬於傳統治療方案,前者需直接塗抹於患處表面,然而對於某些難治部位,其藥物滲透效果有限。此外,若患者患處範圍較大,不僅塗藥需時較長,也容易因程序繁瑣而降低治療依從性。而口服免疫抑制劑會全面抑制整個免疫系統,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不僅增加感染風險,嚴重時甚至可能影響肝、腎功能。而為更精準地抑制引起銀屑病的特定免疫細胞,現時已逐漸廣泛使用生物製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患處範圍及對傳統治療的反應,評估是否需採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
新式生物製劑助患者重拾生活質素
傳統生物製劑主要透過抑制白介素17A與白介素23這兩種關鍵發炎因子,有效減輕銀屑病引起的身體及皮膚炎症,臨床效果顯著。然而,此類藥物通常需時約一至兩個月才能看到病情有明顯的改善,對於部分難治型銀屑病患者而言,其起效速度可能未能完全滿足需求。近年新式生物製劑除了抑制白介素17A外,同時亦針對另一重要細胞因子——白介素17F進行抑制,不僅能加速症狀緩解,對難治部位的療效更顯著。研究顯示,超過九成患者在接受此類治療後,近九成皮膚症狀得到改善。
以上資訊由陳湧醫生提供

皮膚科專科陳湧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