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解碼
2023-09-27 07:30:00
日報

【健康解碼】子宮內膜癌比子宮頸癌更常見 勿輕視經期異常分泌 延誤求醫

分享:
【健康解碼】子宮內膜癌比子宮頸癌更常見 勿輕視經期異常分泌 延誤求醫

子宮頸癌廣為人知,但更常見於本港女士的子宮內膜癌,卻可能鮮為人知。常見症狀如異常陰道出血或分泌,容易被誤以為收經前後的正常現象而耽誤治療,有專科醫生提醒,具高危因素的女士如發現經期有任何異常變化,或收經後出血,均應盡快求醫。

臨床腫瘤科專科戴燕萍醫生表示,早期子宮內膜癌未必有明顯症狀,較常見的症狀主要為陰道不正常出血——對於尚未收經的女士,通常就是兩次經期之間不正常出血、經期過長、血量突然增多、陰道分泌或有異味;而收經後的女士如有陰道出血、異常分泌或異味,更應及早諮詢醫生建議。本港確診此病的個案由40多歲開始上升,病發年齡中位數則為57歲,正好是女士們收經前後的時期,容易被誤會是正常現象而被忽略。

肥胖女士要留神

戴醫生提醒,當病情惡化,腫瘤或會壓到膀胱或直腸而出現小便頻密、出血、盆腔疼痛、便秘等;一旦擴散至淋巴,可以導致下肢水腫,若腫瘤擴散至其他器官,就會視乎受影響的器官而出現相應的症狀。肥胖、未曾生育、經期早開始、遲收經等會令女士暴露於雌性荷爾蒙的時間增長,此外,具有家族遺傳史等都可以增加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戴醫生提醒具有這些風險因素的女士應特別留意。

及早求醫確診有助盡早開展治療,第一期患者由於腫瘤仍位於子宮之內,可以採用手術切除子宮根治病情,醫生會根據某些風險因素建議部分患者進行術後電療;至於第二、三期子宮內膜癌,腫瘤或已轉移至盆腔淋巴核,除了手術切除以外,需輔以術後電療或加上化療,以減低復發風險。

Ad Block

戴醫生指,數據反映近七成患者均十分「醒目」,在症狀初現時已求醫,故確診時仍屬第一期,但仍有約一成患者延至晚期確診。「以往晚期患者的治療以化療為主,且屬紓緩性質,以減輕症狀為主,成效未必理想之餘,副作用亦未必容易接受;部份患者視乎病情可利用抗荷爾蒙藥物抑制腫瘤生長,惟成效亦不太理想。」

勿灰心 晚期患者也有免疫治療新選擇

幸而近年醫學界發現約有三成子宮內膜患者體內的基因修復機制出現問題,可以通過MMR基因缺失(簡稱dMMR)或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等生物標記辨認,「帶有這些生物標記的癌細胞被發現可通過抗PD-1免疫治療作針對性治療,故現時晚期患者的治療選擇亦多添一個選項,醫生會為患者安排相關檢驗,以評估患者是否適合免疫治療。」

Ad Block

研究發現,單一採用免疫治療的治療反應率達45.5%,比單用化療的效果高出一倍,代表免疫治療比化療能更有效縮小腫瘤,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均有改善,可見成效更為理想,令人鼓舞。

與此同時,免疫治療的副作用相對化療亦較為溫和,患者可以依從醫護人員指示,如有不適,只要盡早告知醫生,一般均可以及早處理。患者在治療初期需要每三星期用藥一次,若醫生認為情況穩定,更可延至每六星期一次,對患者而言會較為方便。

當然,每位患者的病情、對治療的反應及副作用並不一樣,患者如有疑問,應向主診醫生查詢。不過,戴醫生期望藉此鼓勵患者,醫療發展日新月異,即使是晚期癌症,現時也有越來越多效果理想的新藥物可取,患者應保持信心,與醫護人員緊密合作,攜手對抗癌魔。

Ad Block
臨床腫瘤科專科戴燕萍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戴燕萍醫生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