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解碼|男子感染RSV後心臟病發要通波仔 專家呼籲心血管病患 宜早接種疫苗
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出現輕微類似感冒的症狀,但長者、長期病患或有隱疾人士一旦中招,性命隨時岌岌可危!有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曾有心臟病患者感染RSV後病情嚴重,以致急性心臟病發,要緊急接受「通波仔」手術。呼籲市民不要忽視RSV的威脅,高危人士宜及早接種預防疫苗。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文灝表示,人體感染RSV後,若症狀輕微,一般會出現流鼻水、咳嗽或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症狀。如病情較差,則有機會造成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引致氣促、血含氧量下跌的問題。此情況較易出現在75歲或以上人士,或50歲以上本身有長期病的患者身上,譬如慢阻肺病、哮喘、糖尿病或心臟病人士。他們感染有關病毒後,症狀往往較普通人嚴重。臨床上醫生可透過聽肺檢查、血含氧量測試來為患者作出診斷。
感染RSV可造成血管發炎 更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問題
感染RSV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上升,黃醫生解釋,由於感染RSV可致體內的血管發炎因子水平上升,更容易造成凝血及血管堵塞問題,繼而增加心臟病發及中風的風險。另有研究顯示,感染RSV的長期病患者,因病情嚴重而要住院治療的風險比一般人高,例如慢性心臟衰竭患者的住院風險比一般人高8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則高出達6.5倍。曾有一名70歲男病人,過往從未接種有關RSV的疫苗,自覺健康良好。他早前不幸感染RSV導致嚴重肺炎,需入院治療,期間要使用呼吸機,協助呼吸。惟住院期間,病人突然急性心臟病發,檢查顯示其中一條血管嚴重收窄,需緊急進行通波仔手術。病人最後需住院2星期後才康復出院。
現時沒有針對RSV的治療藥物
臨床上目前並無針對RSV感染的治療藥物,患者只能接受支援性治療。對於上述提及較嚴重的個案,例如肺炎患者或要靠呼吸機等儀器,協助呼吸;血壓低患者或要接受強心藥物的治療。如因細菌引起併發症,例如肺炎、鼻竇炎或中耳炎,患者可能須服用抗生素。
接種RSV疫苗為有效預防方法
針對60歲或以上人士,本港現有兩款RSV預防疫苗。其中一款的效力可維持近2年,首年預防重症比率達70%至80%。另一款為RSV佐劑疫苗,國際醫學期刊《刺針》公布的最新研究指出,RSV佐劑疫苗的效力更至少接近3年,首年預防重症比率達90%。在RSV疫苗中加入佐劑,可增強疫苗效力,而且佐劑疫苗已被使用長達數十年,安全有效。此疫苗的接種反應比較輕微,最常見為注射部位不適及疲勞,持續時間甚短。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之前建議未曾接種RSV疫苗的75 歲或以上長者、以及60至74歲患長期病患的高風險人士,宜接種一劑RSV疫苗。至最近其轄下的疫苗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最新建議,再將接種年齡下降到50至59歲有高風險因素人士,例如患有哮喘、慢阻肺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人等長期病患者,應在呼吸道病毒季節來臨前,接種一劑RSV疫苗。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有心臟病或中風史的患者,應向醫護人員查詢有關接種RSV疫苗資料。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就建議60歲或以上的長者及哮喘患者,應接種RSV佐劑疫苗。另外,過往曾感染RSV人士,冀獲得保護,避免再次中招,康復後可考慮接種疫苗。黃醫生提醒市民可諮詢其主診醫生,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預防受感染的方法。

心臟科專科黃文灝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