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2-03-15 04:23:00
日報

尋找潛在成因 解決肥胖

分享:
肥胖

這兩年來要留家抗疫,不少人少了郁動、運動但進食量不變,令體重「淨增長」變肥。同時有些人不知道肥胖是一個問題,甚至認為是「福氣」,事實上很多疾病都與肥胖有關連,大家應留意自己的體重和腰圍有否超標。

 全科醫生李俊輝表示,以亞洲人的標準計算,身高體重指數(BMI)超過25屬於肥胖;如果BMI達37,又或BMI有32而同時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高血壓等,則屬病態肥胖,務必及早處理,「此外,腰圍亦值得關注,男士超過90厘米、女士超過80厘米,就代表中央肥胖,反映身體器官有較多脂肪積聚。」

器官長期發炎

肥胖首先會影響肌肉、骨骼和關節。李俊輝指,「肥胖人士常出現腰痛、頸背痛,尤其腰和膝的負重關節退化特別快。肥胖也可能令身體平衡較差,容易扭傷腳踝。對內臟的影響也耳熟能詳,如導致脂肪肝、心血管收窄而出現心臟病、中風等;另外,脂肪多,發炎因子也多,器官長期發炎自然會提早衰退。肥胖也是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的風險因素。長期肥胖會使免疫力下降,較易受感染,如肺炎、尿道炎。皮膚亦因身體較多摺位而較易有癬、濕疹。」影響外觀之下,也可能有礙社交,繼而誘發情緒病等。

Ad Block

肥胖原因多

導致肥胖的成因,主要是吃得多、運動得少,但原來還有其他潛在原因會令肥胖情況加劇。例如荷爾蒙的影響,令女性偏向容易聚脂肪;有肥胖基因的人亦可能多吃一點就會胖得較多;其他如情緒病、多囊卵巢症,又或部分藥物令人胃口上升而致肥。李俊輝續指,「較罕見的還有庫欣氏綜合症,患者的腎上腺會釋放很多皮質醇,可以在半年內變成病態肥胖。」

Ad Block
李俊輝

李俊輝建議勿自行使用藥物減肥,如香港屬禁藥的西布曲明,或致思覺失調。應先諮詢醫生得出正確診斷,再作合適治療。

病態肥胖或要紮胃

雖然知道肥胖會導致糖尿病、膽固醇高等,但有些患者不會意識到肥胖可令病情變差;年輕人又不留意自己的BMI。李俊輝認為,任何程度的肥胖都應該要處理,治療方法不一,「首先要排除肥胖背後成因,如屬荷爾蒙問題,可能只要改善荷爾蒙分泌,便能令患者減磅。輕度肥胖著重較多運動及飲食;若去到病態肥胖,多會轉介內分泌科醫生處理,可能要藥物治療,如排糖、排油的針劑或口服藥;更嚴重的則可能要做手術,如用胃水球或『紮胃』,減低胃容量,直接減少進食量。」

Ad Block

應問少吃甚麼

「香港有一個特別的情況:我身體有這個問題,可以吃些甚麼去改善?但其實肥胖、高膽固醇、糖尿病,是應該問吃少些甚麼,不應期望有補品可以令你減肥。」李俊輝指出,控制體重萬變不離其宗,熱量消耗多攝取少自然會變輕,運動和飲食十分重要。「飲食上可多選低熱量食物,減少進食漢堡、薄餅和垃圾食物,中式的炒粉麵飯和醬汁都要少吃。帶氧運動建議游泳和跑步,比較有幫助。」

減重

熱量消耗多於攝取,是減重不變定律。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