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2-06-21 04:29:18
日報

肥胖|疫情三成人增磅 正視肥胖症

分享:
疫情三成人增磅 正視肥胖症

疫情三成人增磅 正視肥胖症

世衛已定義肥胖為慢性疾病,並可能增加多種共病風險,如二型糖尿病、抑鬱症、癌症、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等。但疫情影響下,多達36%人體重上升,而且平均上升10%,香港肥胖學會冀正視肥胖症,患者亦應出現其他共病之前,好好治療肥胖。

肥胖的定義以BMI和腰圍作指標,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指,「BMI的計算為體重(公斤)÷身高(米)2,亞洲成年人如指數達23至24.9屬於過重,超過25為肥胖。但部分人如健身人士體重也許都高,因此納入腰圍作計算,男性及女性分別以35.4吋和31.5吋為界線,若BMI和腰圍都超標,就會增加共病風險。」

Ad Block
香港肥胖學會

徐俊苗(左)及袁美欣(右)。

少運動多外賣

香港肥胖學會的調查發現,相較疫情前,36%人體重增加,大部分重了5%至10%,而平均增加了10%體重。究其原因,有37%人在疫情期間減少運動,當中九成人表示減少外出避免染疫,87%人認為戴口罩做運動感不適;運動場所關閉亦佔八成。飲食上,22%人較常叫外賣,15%人較常吃零食,亦是增磅成因。袁美欣續指,「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後,部分人未能重拾運動習慣(38%),反而因疫情放緩把握機會出外用餐(44%)。」

生存機制難消脂

受訪者有不少人具減肥經驗,多達71%,平均試過減肥5次,但51%人很快反彈。受訪者多從飲食(91%)和運動(87%)著手減肥,而78%未曾尋求醫護人員協助。減肥失敗原因,不少人歸咎於意志力不足、懶做運動等,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外科專科醫生徐俊苗認為「生存機制」才是肥胖元兇,「當減肥時,身體為免熱量攝取減少致死,荷爾蒙就會發生變化,令人增加食慾、減慢新陳代謝,令熱量消耗減少。這些變化可以持續數年,直至體重回復。」

減肥

負重運動有助減肥時避免肌肉流失,維持新陳代謝。

抵銷機制減效率

此外,亦有研究指出身體具基礎熱量抵銷機制,不同人士做運動所消耗的熱量不盡相同。做相同運動時,二級肥胖人士的熱量消耗只有體重正常人士的70%,變相較難減脂。如睡眠不足,令食慾減低的瘦素會減少分泌;提升食慾的飢餓素增加分泌,令人更難減肥。徐俊苗表示,「所以減肥失敗未必是不夠努力或意志力薄弱,而是有其他很多因素影響。」

適時尋求協助

如果BMI超過23,便應開始調整生活模式,可向營養師、物理治療師或運動專家求助,適度減少熱量攝取,適量運動,並作自我監測營養、運動量和體重。若BMI達27.5或以上,就可能額外需要藥物治療,甚至手術控制體重,應尋求醫療團隊協助,避免出現共病。香港可用的減肥藥物有不少,當中包含GLP-1荷爾蒙,可延緩食物從胃排出、促進胰島素分泌,以減少飢餓感、增加飽腹感,達到減肥效果。徐俊苗稱,「手術方面以縮胃為主流,切除部分胃去減少容量外,同時可減低飢餓素、增加GLP-1荷爾蒙分泌,有效控制飢餓感,維持減重效果。」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