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11-07 04:29:46
日報

重整心理健康 預防失眠

分享:
重整心理健康 預防失眠

重整心理健康 預防失眠

港人失眠情況普遍,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聯同明愛專上學院研究推算,本港有220萬人受失眠困擾,持續失眠時間長達68.9個月。失眠可引致心理健康問題,而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也會出現失眠徵狀。養和醫院精神健康門診廖慧明醫生認為,兩個問題應同時處理。

廖慧明表示,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 V,失眠是睡眠的品質欠佳或時間太短,並伴隨入睡困難(多於30分鐘)、睡眠維持困難(半夜醒來難入睡)或清晨提早醒來,無法再入睡,情況持續最少3個月,每周最少3次,並造成明顯困擾。

養和醫院精神健康門診廖慧明醫生

廖慧明指心理健康問題與失眠互為因果,須同時處理。

心理健康與失眠關聯影響

至於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抑鬱症和焦慮症,前者會感到情緒低落,可能會變得容易激動或呆滯,不能集中精神、記憶力衰退、有負面思想,對生存失去希望,甚至計劃結束自己生命。焦慮症則經常擔心危險的事情會發生,感覺焦慮,並有各類的身體症狀,例如心跳手震、肌肉繃緊、呼吸困難、胸口有壓迫感、頭暈頭痛、肚瀉等。

心理健康與失眠其實是有關聯影響的,因失眠會導致日間疲憊、情緒暴躁、產生焦慮,從而增加患上情緒病風險;而抑鬱症、焦慮症、雙向情緒病和思覺失調也會出現失眠徵狀,兩者互為因果。廖慧明建議兩方面同時治療,「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治療可以用血清素和抗焦慮藥處理,有助放鬆神經及讓身體平靜下來,幫助減少入睡所需時間。此外,心理輔導例如認知行為治療亦有幫助。假如失眠並沒有伴隨其他心理問題,則可考慮使用安眠藥作治療。」

新型安眠藥提升安全性 有助自然入睡

過往安眠藥給人的印象較為負面,廖慧明解釋,「苯二氮卓類(BDZ)藥物和非苯二氮卓類(Z-drug)安眠藥通過激活GABA(γ-氨基丁酸)受體,以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活性,產生鎮靜和催眠效果。惟GABA受體廣泛分佈在腦部不同區域,或抑制日間記憶及思考功能,部分人更出現夢遊、斷片現象,長者服用會增加跌倒風險。同時此類藥物或引致耐藥性和戒斷症狀,形成依賴。」

近年新式助眠藥食慾素受體拮抗劑(DORA),以另一機制幫助入睡和增加持續睡眠時間,使用上較安全,「食慾素(Orexin)負責調控覺醒與睡眠切換,藥物會與食慾素競爭,阻斷覺醒神經元活化,達到睡眠作用,有助自然入睡。」由於非針對大腦神經活性,作用較針對性,也不會造成反彈失眠或戒斷症狀。

adblk5
放鬆入睡

睡前聽輕鬆的音樂、看書、做瑜伽等,都有助放鬆和入睡。

改善生活習慣 預防失眠

想預防失眠,廖慧明建議學習處理焦慮情緒,例如作靜觀練習,配合定時帶氧運動,可調理身心靈,同時避開過量酒精和咖啡因攝取,便有效預防失眠。「盡量劃清工作和休息界線,設定睡眠時段進入『請勿騷擾』模式,可避免長時間精神緊張,有助維護睡眠質素。」電子產品所發出的藍光,會抑制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因此,睡前2小時最好遠離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