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者慎防跌 避免骨折
骨折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多由意外、跌倒或骨質疏鬆引起,特別是長者或高危族群更要留意。當骨骼承受超過其負荷的力量,就會產生裂縫或斷裂,導致劇痛、腫脹、失去活動能力,甚至導致長期殘疾。骨折需要及時透過X光檢查,結合醫生臨床症狀判斷,才能精確診斷和部署治療方案。
骨折的類型多樣,主要包括未移位骨折、移位骨折,以及涉及關節的骨折或脫骹。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方欣碩醫生表示,「未移位骨折雖然骨頭出現裂縫,但位置未改變,通常可透過保守治療如石膏固定處理;而移位骨折則可能需要手術復位,並以鋼板、螺絲或髓內釘固定。現代骨科手術多採用微創技術,能有效減少傷口及軟組織損傷,加快康復速度。」

方欣碩指長者可多做力量及平衡力訓練,避免跌倒骨折。
上下肢處理有別
上肢受傷一般對生活的影響即時、明顯,但因為血供好,癒合速度較快。就算有輕微畸形,後遺症或功能不便通常較小,方欣碩續指,「所以多數上肢骨折適合採用保守治療,例如石膏固定或只用三角巾支托。相比之下,下肢骨折對承重和行動影響更大。現代醫學裡,下肢骨折往往需要微創或開放性手術來穩定斷骨,康復時間亦普遍較長。」骨折癒合大多需時4至6星期,視乎骨片的血液供應而定。手術時通常不會主動移除碎骨,「因為大部分骨片由骨膜及軟組織包圍,保留碎片有助加速癒合。只有當骨片失去活性或影響關節功能時,才需要將其取出。」
高鈣高蛋白飲食
骨折康復期間,首要戒煙及控制慢性病如糖尿病。飲食以高蛋白質(魚、雞蛋、瘦肉、豆製品)、高鈣(牛奶、豆類、小魚乾)、維他命D(三文魚、蛋黃或營養補充品)為主,有助促進骨癒合和康復。飲食毋須特別清淡,碳水化合物和蔬菜纖維亦不用刻意多食,均衡便好。

高蛋白質、高鈣、維他命D食物,有助促進骨癒合和康復。
癒合不良或須二次手術
康復期間,病人可能出現短期併發症如神經受損、感染或軟組織損傷;長遠來看,骨折畸形、關節僵硬、關節炎或骨不連等問題亦較常見。癒合不良或嚴重變形,通常要考慮二次手術,術前可配合3D電腦掃描提升準確度。方欣碩補充,「在香港使用的金屬植入物質量非常高,亦不會生銹,所以大部分植入的鋼板螺絲毋須移除,除非病人不適或癒合失敗。」
長者應注重防跌
年長患者應及早接受骨質疏鬆評估和適當治療,以降低再次骨折和其帶來的併發症風險。方欣碩建議,「長者同時應進行力量及平衡訓練,有助預防跌倒。」配合物理治療或職業治療及個人化復康訓練,有助促進康復及減少問題出現。家人亦可積極參與康復過程,了解運動及防跌技巧,有助減輕患者對於再次跌倒的焦慮,令復原更全面和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