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鄺家麒認為本港毋須模仿其他城市,而是作為先行者建立標準引領市場。(蘇文傑攝)
香港回歸28年,經歷高低起伏與多重挑戰後,社會仍持續在變局中尋求發展機遇,透過自身獨特地位展示活力。香港恒生大學市場學系助理教授鄺家麒接受本報訪問稱,香港應善用中西文化匯聚與集資能力,繼續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並維持中間人角色,協助國家資金與企業「走出去」。他主張香港毋須模仿其他城市,而應建立自身標準,引領市場發展,並透過與大灣區城市互補合作壯大灣區經濟。他亦強調,教育、自由流通與營商環境是本港優勢,鼓勵市民以開放態度吸收新知識,迎合大勢轉變。
記者:羅庸軒

鄺家麒稱,與大灣區融合將帶來商機與流動性。(資料圖片)
受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利率走向等外圍因素,加上消費模式轉變等,使本港近年經濟增長放緩。不過今年內地與香港的金融市場氣氛改善,首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加3.1%,表現勝過對上一季,貨物出口亦繼續成為主要支撐之一。
自由流通優勢造就多元開放社會
鄺家麒指出,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轉口港,具中西文化匯聚及較強集資能力,應繼續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維持中國「南大門」角色。他認為,雖然國家提倡發展新質生產力、多做科研,但約750萬人口的香港市場規模有限,難以支撐創新、市場化產品,因此維持中間人角色更具優勢,有助推動國家企業「走出去」和引進海外資金。
政府銳意發展香港成教育樞紐,推動「留學香港」品牌冀吸引更多學生來港升學。鄺家麒認為,香港教育水平達國際級,有助培養人才在港或大灣區發展,並指儘管社會近年對自由有不同看法,但香港在多項調查中自由度仍名列前茅,營商環境方面無外匯管制、港元與美元掛鈎等,也是重要優勢。對於人才流失問題,他認為很多成功的地方包括香港本身就是移民城市,港人外流的同時也有內地人來港工作,香港自由流通優勢亦造就多元開放社會,「人係活嘅,我哋歡迎你隨時加入呢個社群,亦都歡迎覺得合適就隨時離開。」
面對外圍競爭,鄺家麒指香港毋須模仿其他城市,反而應發揮先行者角色,建立標準引領市場。他同意政府所言,大灣區「9+2」城市應善用各自優勢合作互補,舉例指地方較大和成本較低的中山、珠海,「佢哋要做香港嘅,未必做得到,而香港又未必做得到中山、珠海」;續說正是各個城市的定位不同,更要透過協同發展壯大灣區經濟發展,尤其是在成本上升、經濟下行的環境更要「做大個餅」,使灣區經濟發展得更成熟、繁榮。
現時凡有結業消息傳出均引起熱議,鄺家麒承認人面對轉變需時適應,心理學上對過程的「陣痛」印象較深刻和容易放大,因此每當有老字號結業或看見滿街吉舖也會不開心,但當拉闊一點看這或會孕育新機會。他指,大眾不論利益是否受損,都應明白求人不如求己、不能單靠政府救濟,否則當失去最基本的信心便難再翻盤,「與其埋怨不如自己再闖新天地。」
鄺家麒續說,交通便利亦使城市生活空間和距離縮窄,「譬如話你喺落馬洲去金鐘,以前可能仲要轉車,依家坐到尾站你已經到金鐘;高鐵仲快,可能三個字你喺西九龍已經到深圳北。」他指,香港與大灣區融合將帶來商機與流動性,若以市場學角度看潮流,這或等同市場力量,作為消費者難以扭轉只能隨波逐流。值此香港回歸28年之際,鄺家麒直言數碼年代轉變迅速、打工仔難再靠一技之長做到老,故鼓勵大眾抱開放態度吸收新知識、認清是否所有事的考慮只局限在香港,「唔能夠抱殘守缺……正正好多AI或新科技都要學」,並相信經濟周期終將回升。
不會說新加坡是對手
另外,香港與新加坡常被比較,鄺家麒說兩地「顧客群」不盡相同,雖具替代性但不會說成對手或有直接競爭,認為在國際間有獨特地位的香港,可與新加坡合作競爭(coopetition)各展所長,透過良性競爭促使大家進步、補位,促進市場愈做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