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0-07-02 15:40:00

中大研究:紅樹林濕地甲烷排放抵銷逾半碳吸收降溫效益

分享:
黎育科教授在米埔設置渦度相關通量塔

黎育科教授在米埔設置渦度相關通量塔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黎育科領導的研究團隊,與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福大學等的科學家組成國際研究團隊合作,早前在在米埔自然保護區的紅樹林濕地設置一套渦度相關系統,進行為期3年的野外監測,並創建全球首套亞熱帶河口紅樹林生態系統甲烷(沼氣)排放的數據庫。以此數據推算,未來20年紅樹林甲烷排放會抵銷逾半碳吸收所帶來的氣候效益。

紅樹林和鹽沼等海岸帶濕地是地球吸碳能力最高的生態系統。近年國際社會積極探討透過管理好這個「藍碳」系統,以釋放其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力。與陸地碳匯不同,濕地經常被水淹沒造成其土壤缺氧。於此環境下,微生物會對土壤有機質進行厭氧分解,並釋放甲烷。甲烷產生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強30多倍。天然濕地是全球已知最大的甲烷源頭。

團隊分析數據後發現,米埔紅樹林全年平均甲烷排放量為每平方米15.6克,以此推算,紅樹林吸收二氧化碳帶來的降溫效應,在未來20年及100年將分別有52%及24%會被甲烷排放帶來的增溫效應所抵銷。隨著全球暖化、河流徑流增加等,紅樹林濕地的甲烷排放將繼續上升。研究結果已於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環境科學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發表。

設於米埔沼澤的渦度相關系統,無間斷監測整片紅樹林區域和大氣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交換量。

設於米埔沼澤的渦度相關系統,無間斷監測整片紅樹林區域和大氣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交換量。

從渦度相關通量塔塔頂俯瞰米埔的亞熱帶紅樹林

從渦度相關通量塔塔頂俯瞰米埔的亞熱帶紅樹林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