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群益會昨日聯同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發表調查。(鍾式明攝)
孩子尚未具備完整的語言能力,常以哭鬧表達需求情緒,為人父母難免感到心力交瘁,但若習得正向育兒意識、「不打不罵」,對孩子身心發展大有幫助。香港小童群益會發布研究結果指,旗下「恩童計劃」的運作模式顯著改善提升嬰幼兒月齡發展,八成半父母親職壓力指數亦顯著下降;並建議各區設立遊戲為本的親子中心,減少隱性虐兒風險。
香港小童群益會及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於2023年9月至2025年7月期間就恩童計劃的「兩層全面服務」及「遊戲為本社區」的運作模式,展開兩項研究。在首項調查中招募152個面臨巨大育兒挑戰的嬰幼兒家庭參與並分成有接受恩童計劃的服務,和不會接受計劃全面介入,兩批會進行對照。
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劉翀指,結果顯示,參與計劃的家庭有85%父母親職壓力指數顯著下降,整體壓力水平從51.63下降至45.00,相對而言,「對照組」的變化不大,而且約50%的家長壓力分數有所增加。93%參與後更有能力勝任父母職責。至於涉240個家庭的第二項研究探討遊戲為本社區模式,並指出遊戲為本的服務成效顯著,49%嬰幼兒溝通、動作問題解決、社會與適應等,均有顯注改善,且較對照組有更好表現。
鄭慧芬:隱蔽、退縮家庭需社區計劃介入
基督教聯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副顧問醫生(兒童身心全面發展服務)鄭慧芬表示,現時本港的醫療及社會服務雖然能有效地及早辨識及高危家庭及具發展障礙的嬰幼兒,並提跟進服務,但部份較隱蔽、退縮的家庭則需要自動介入,方能更有效幫助他們和社區服務重新接軌。
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將於下年初實施,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表示,法例的精髓在於保障下一代而非懲罰父母,及早介入、支援父母才是源頭減少虐兒風險的良方,同時認為恩童計劃提倡的正向育兒精神「不打不罵」亦對孩子和父母均有幫助。
小童群益會「恩童計劃」
香港小童群益會至2021年起推出恩童計劃,旨在以玩遊戲方式促進寶寶動作、溝通、解決困難和社會適應的發展,同時有註冊社工和幼兒工作員,會家庭深訪、按家庭環境提供玩具及設,並向家長提供全方位的育兒支援。計劃同時設以遊戲模式指導的「童喜點」親子中心提供不同主題的遊戲場區,讓家長和寶寶一同探索和參與活動。現時服務支援觀塘區、屯元天區和油尖旺區,三個虐兒情況嚴重的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