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委會稱遙距醫療監管絕對有優化空間,內容要更細緻和具針對性。(資料圖片)
消委會研究發現,私家中西醫提供的「遙距診症」服務監管框架分散、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法律責任不明確。另外,商家服務和收費資訊透明度不足,消費者對遙距醫療平台或通訊工具的私隱和安全性存疑。
遙距診症前先面對面診症
消委會主席陳錦榮今早(20日)在本台節目表示,不少地區都要求醫生與病人進行「遙距診症」前,先進行一次面對面診症以了解病人背景、生活習慣等,特別是要處方較敏感藥物。現時本港在「遙距診症」的監管方面,絕對有優化空間,因現時的指引只適用於中西醫,但「遙距診症」正逐步擴張至藥劑師、物理治療師等,因此指引需要優化,內容要更細緻和具針對性。
建議由醫健通提供遙距診症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林哲玄表示,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遙距診症」,遙距醫療是一種診症模式,監管原則應與實體診症一致,但是「遙距診症」使用的電子平台就需要特別規條限制。他建議由政府的「醫健通」提供「遙距診症」電子平台服務,由政府親自監管和管理,以保障病人私隱和數據。
本身是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的立法會議員陳永光亦贊同由「醫健通」提供「遙距診症」電子平台,以保障病人私隱,又認為現時中醫藥管理委員會有關遙距醫療服務的專業道德指引需要加強,釐清各方面的權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