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04-15 04:30:49
日報

渠務署引4排水機械人 最高每小時排800立方米

分享:
龍吸水每小時排水流量最高可達800立方米

「龍吸水」每小時排水流量最高可達800立方米。(林俊源攝)

莫永昌指渠務署現有逾30部各類型機械人

莫永昌指,渠務署現有逾30部各類型機械人。(林俊源攝)

雨季將至,部分低窪地區面臨水浸風險,加上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頻生;為應付雨季,渠務署今年購入4部高性能排水機械人,當中排水量最高的一部達每小時800立方米,更可連續工作8小時,同時亦增加緊急應變隊伍數目至180隊。另外,為改善元朗明渠臭味及區內水浸風險問題,早前開展的元朗防洪壩計劃,目前已完成雨水泵房及其他地基工程,預計完工後可有效抵禦「200年一遇」的暴雨。

渠務署今年初花近300萬元購入4部高性能排水機械人「龍吸水」、「小禹一號」、「小禹二號」、「小禹三號」,以提升應急工作能力,加快水浸事故處理效率。「龍吸水」是一部無線遙控履帶式排水機械人,可應付複雜地形環境,攀爬30度以下斜坡,其排水流量可分為1至10級,每小時排水流量最高可達800立方米,可連續工作8小時,為四部機械人中排水流量最高。「小禹一號」則配備六輪式結構,可水陸兩用,同時配有實時攝像鏡頭、照明系統等,每小時可抽走700立方米水量,相當於三分一個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水量。餘下兩部則每小時排水量為500立方米。

adblk5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稱,會於天文台發出水浸警報時超前部署,初步預料水浸情況達100毫米或以上才動用機械人。該署工程師(土地及房屋供應)封雪透露,4部機械人已於上月起試練,已培訓逾20名操作人員,預計於雨季投入服務,以應付大面積排水工作,並會視乎情況審視是否須加購排水機械人。

元朗防洪壩計劃應對200年一遇暴雨

於2023年5月開展的元朗防洪壩計劃預計2030年完成,旨在減低元朗區水浸風險及處理元朗明渠水質受污染而產生氣味問題。渠務署總工程師(工程管理)何家儀指,元朗市中心部分地區屬地窪地帶,僅高海平面4至5米,隨着近年極端天氣頻生,超強颱風「山竹」和「天鴿」襲港會使海平面上升,令元朗水浸風險加大。政府遂斥資逾46億元,在元朗明渠建造自動防洪屏障、雨水泵房等,現時雨水泵房及相關設施地基工程已完成,渠務署在計劃中亦首次採用排水量達每秒50立方米的超級排洪泵,並計劃安裝6台,總流量達每秒300立方米,相等於可以每分鐘抽乾7個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水量,排洪能力相信是亞洲第一;同時亦有旱季截流系統,將污水收集並轉送元朗淨水設施處理。而元朗市中心明渠活化工程則預計2030年完成。

adblk6

莫永昌指,近年極端天氣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回顧去年總降雨量為2,310毫米,較正常值少5%,全年未有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但黃色暴雨警告信號37次,比往年多;渠務署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去年共啟用7次,在水浸1至2小時內完成清理,恢復道路正常使用。天文台預測今年降雨量約為2,100至2,700毫米,屬正常水平,但水浸仍需要視乎降雨密度等不同因素影響。

正興建9個蓄洪池

渠務署今年加強緊急事故控制中心應變能力,緊急應變隊伍由160隊增至180隊,應急運作基地增至30個,預防水浸的恆常檢查地點由220個增至240個;亦因應2023年世紀暴雨更新了設計手冊,將世紀暴雨每小時158毫米降雨量錄入現時設計標準內,即是「500年一遇」暴雨再發生,渠務署亦有足夠能力應對。全港已有5個蓄洪池投入運作,另外有9個正在興建,連同正在規劃的元朗南新發展區蓄洪項目,屆時總蓄洪量達110萬立方米,提升應對極端天氣能力。

adblk7

【立即參加】送Rollink全球最輕薄可摺疊手提行李箱🧳!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