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呼籲患者及早求醫。(港大提供)
抑鬱症是常見的精神健康疾病,影響全球逾3.32億人。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領導的一項全球性統合分析研究發現,抑鬱症人士的死亡風險較非抑鬱人士高出一倍,自殺風險更接近10倍,惟若能及時接受有效治療,存活率可大幅改善。以抗抑鬱藥為例,可令整體死亡風險下降約20%;於患有身體疾病的抑鬱人士,死亡風險下降30%。
是次研究中,團隊綜合分析了268項隊列研究,涵蓋來自美國、英國、中國、新加坡及韓國和其他國家逾1,000萬名抑鬱症人士,以及28億名對照者,是迄今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性精神醫學期刊《世界精神醫學》發表。
不健康生活方式致死亡率提高
研究結果顯示,抑鬱人士比非抑鬱人士的整體死亡風險顯著上升,自殺風險更高10倍。此外,抑鬱人士因心臟病、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及癌症等身體疾病導致的死亡風險也顯著上升。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兼臨床教授張頴宗表示,抑鬱症與多種自然死亡原因存在關聯,例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吸煙、缺乏運動,以及對自身健康管理不足等。這些因素不僅加劇身體疾病的風險,也可能延誤病情控制,進一步提高死亡率。
團隊又指出,抑鬱症確診後的5年內,患者的死亡風險有顯著波動。首180天內的死亡風險最高,約為非抑鬱人士的11倍,顯示早期介入至為關鍵。在抑鬱症亞型方面,帶有思覺失調症狀抑鬱人士的死亡風險,較無思覺失調症狀患者高出 61%;難治型抑鬱人士的死亡風險亦高出27%。
此外,年齡與性別亦對死亡風險有影響,如25歲以下抑鬱女性患者的整體死亡風險約為非抑鬱人士的6倍;25歲以下及60歲以上人士的自殺風險,分別為10倍及13倍。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羅嘉瑩建議加強情緒教育,協助年輕人了解身體訊號,一旦提出接受精神治療,家長應要給予支持。
要減低抑鬱症帶來的死亡風險,及早治療是理想的方法。團隊指出,以抗抑鬱藥為例,可令整體死亡風險下降約20%;部分接受神經調控相關治療的人士,亦會降低死亡風險近30%。對於患有身體疾病的抑鬱人士,抗抑鬱藥物的效果更為顯著,死亡風險下降30%。張頴宗表示,雖然抑鬱症可導致自殺及多種身體疾病的死亡風險上升,但這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可透過及時適切的治療加以控制病情。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恆常化中學「三層應急機制」,羅嘉瑩表示,有患者不願意向醫護求助,「三層應急機制」則可提供更多接受治療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