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膚出現問題,可以是具傳染力的疣,又或屬其他問題,市民宜求醫斷症。(資料圖片)
疣屬傳染性皮膚病,有調查發現,94%受訪者聽過疣,惟33%不知道疣具有傳染性;50%表示會用公共場所的毛巾、44%在公共場所赤腳運動。部分人誤將疣混淆為其他皮膚問題,如雞眼(46%)或細菌感染及發炎(34%)。醫生指誤解易致市民延誤治療,增加交叉感染風險。
疣是由過濾性病毒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而引起,生活易(ESDlife) 1至2月透過網上問卷訪問621人,調查發現94%受訪者聽過「疣」,58%受訪者未知是由HPV感染引致、37%未知由過濾性病毒引起。內外全科醫生何嘉謙表示,HPV 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透過接觸患者皮膚或帶有病毒的物品傳播。與家人共用個人衛生用品或於公共場所接觸或使用公用物品,均會增加感染風險。

何嘉謙 (吳康琦攝)
但調查發現,50%人表示在酒店/健身室/美容院/水療中心,會使用公共毛巾、44%做瑜伽/泰拳/到訪游泳池等運動時會赤腳行走、40%會與家人共用毛巾、抹手巾、化妝粉撲、剃鬚刀、指甲鉗及拖鞋等私人物品、24%會在外試用護膚品及化妝品等。
疣可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出現,形成肉色或啡色的凸起顆粒或硬塊,常見於面部、頸部、手部和足部等,數量或隨時間而增加,調查顯示,61%患者疣出現在頸部,52%在面部。52%患疣受訪者因影響外觀感懊惱、28%缺乏自信及影響社交。但41%患者無處理問題,包括擔心治療費用昂貴(27%),一成人因不知道患處是甚麼。
調查亦發現,部分受訪者更誤將疣混淆為其他皮膚問題,如雞眼(46%)、細菌感染及發炎(34%)、瘜肉/肉痣(23%)、癦痣(13%)、油脂粒 (6%)等。何嘉謙表示,不少人會誤以為疣是其他皮膚問題,建議應及早求醫。他補充指,為了保障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接觸公共物件後,應注意清潔雙手,不要與人共用貼身個人物品,均可減低患上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