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傳統中式社會,身後事規劃長期被視為禁忌話題,然而經歷疫情洗禮,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生死無常。及早為人生終章做好安排,不僅是對生命的莊嚴尊重,更是留給親人的一份慰藉。平安五寶中心 FiveBlessings.hk 這間本地社企,正是在疫情後創立、致力提供全面生前規劃服務及公眾教育的機構。該中心於七月舉辦的「平安五寶深度遊」活動,匯聚逾十位醫療、法律及社福界專業人士,深入解析「平安五寶」的實踐意義與操作細節,並舉辦了3場公眾講座與14場工作坊,進一步推動生前規劃普及化。
平安五寶環環相扣 構建生命終章
所謂「平安五寶」,實為五項關鍵的生前規劃:(一)平安紙(遺囑)確保遺產按自己意願分配;(二)持久授權書讓你授權親友於自己失去精神行為能力時,代為處理自己的財務事務;(三)預設醫療指示讓你明確表達醫療意願,在生命末期拒絕無效的維生治療;(四)身後事規劃按個人意願安排殯葬事宜;(五)生命故事記錄人生足跡,與至親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五者環環相扣,共同構築生命終章的自主權。
從專業角度出發 提供嚴謹貼心的服務
講座首環節「醫生律師點睇生死規劃?」由平安五寶中心法律顧問陳維寧律師闡釋法律實務:「前三寶皆具法律效力,需要醫生與律師緊密合作。醫生負責評估申請人的精神行為能力,並解釋可行的醫療選項;律師則據當事人的意願撰寫合法且有效的文件。」她強調,流程嚴謹清晰無捷徑,並讚揚中心的一條龍服務有效減輕申請人壓力與負擔。胡關李羅律師行陳桂漢律師以飲食比喻今昔演變。他笑言:「過往規劃如高級的五道菜,費用高昂及費時。如今平安五寶中心透過流程簡化,將繁瑣轉化為便利,五寶服務變成平民化的兩餸飯,普及至人人可受惠。」
醫療界代表從臨床角度出發,說明生死規劃的迫切性。老人科專科醫生麥英輝醫生分享真實案例——子女強行用維生儀器延續父親生命,父親最終煎熬三年才能離世。他惋惜表示:「若當初有預設醫療指示,便能避免這份痛苦與拉扯。多年來在老人科工作所見的人間疾苦,令我明白推動生死規劃是刻不容緩的。」同場分享的香港中文大學老人科專科醫生何韻施醫生亦指出,曾為當事人進行精神能力評估時,方發現其家人亦未有察覺的認知障礙問題,而在秉持嚴謹的準則下,她只能終止該申請流程,因為其意願已經沒有法律效力。「意外真的無法預知,這更凸顯早作準備的重要性。做好規劃才是對自己生命最好的尊重。」

左起:黎曉洋律師, 何韻施醫生, 陳桂漢律師, 麥英輝醫生, 陳維寧律師

左起:黎培榮先生、陳桂漢律師、麥英輝醫生、陳維寧律師、何韻施醫生、平安五寶中心共同創辦人黎曉洋律師及伍桂麟博士
種子在發芽 無懼冷眼堅守信念
講座次環節聚焦社福界的實踐經驗。多家合作機構指出,有賴平安五寶中心提供的免費名額與相關資訊,讓有需要的長者或基層家庭受惠,亦促進社區層面上的宣傳與推廣。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董事會第二副主席梁傑晃博士認為,若長者能在身心健康狀況尚可時主動與家人及朋輩溝通交流,做好心理準備,長遠而言,將為社區帶來正面影響。被問及印象深刻的個案時,賽馬會善寧之家院長黃嘉然先生憶述,一位長者十年前在前輩協助下簽署預設醫療文件,其家人直至十年後才知悉此事。因對文件的內容與意義了解不足,這反而促使一家人主動認識「平安五寶」。黃嘉然先生表示:「向個人推廣已屬艱難,要向整個家庭推廣更是挑戰。很感謝十年前前輩播下的種子,才能成就今天的果實,也更肯定平安五寶中心的工作,步步都算數。」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服務總監(組別1)楊翠屏女士則指出,一般家庭在缺乏持久授權書的情況下,子女或配偶往往需動用儲蓄來支付沉重醫療費用。「工作中見過不少照顧者和家屬的徬徨無助,推廣過程中亦不時遇到冷眼,但當看見有家庭在同工努力下受益,便深感堅持的價值及意義。」

左起:伍桂麟博士、黃嘉然先生、廖慧詩女士、梁傑晃博士、楊翠屏女士、盧穎欣女士、朱婷婷女士

落實意願談何容易—社區實戰面面睇
生死觀念逐步轉化 「平安五寶」引領社會走向理性與關懷
香港社會正面對生死觀念的轉型,當生前規劃不再是富貴階層的專利,而成為普羅市民主動掌握的安心方案;當談死不再是禁忌,而是一種對人生的尊重與安排,這不僅是價值觀的更替,更是歷經創傷後的城市成長。平安五寶中心透過提供專業的生死規劃服務,期望協助更多人為自己譜寫人生樂章,並將這份準備化為留給摯愛最寶貴的禮物。

胡金榮醫生分享臨終治療的各種選擇,以及預設醫療指示的實踐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