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國禮(左)稱,全面推行眼科電子病歷有助醫護更有效找出檢驗文件;右為陳正欣。(周令知攝)
眼科病人現時如接受多項影像檢查,其病歷就會愈疊愈厚。醫管局眼科近年推行「無紙化」,建立系統和電子病歷系統,駁通逾250部眼科檢查影像儀器,直接上傳病人檢查影像至系統,方便醫護查閱和翻查。病人有關紀錄將不再如傳統般,只有一份實體正本存於醫院,醫管局指眼科買墨盒成本現時達100萬元,相信有助「慳到好多錢」。
一般眼科專科診症都涉及多種檢查,公立醫院都會保存為病人的相關紙本影像和報告,惟醫護難以有效查閱所需病歷,紀錄亦難與其他專科、聯網分享。醫管局3年前起推出「影像無片化項目」,在12間有眼科專科門診的醫院設立影像儲存與傳輸系統,並在香港兒童醫院設立中央系統,透過整合逾250部眼科檢查影像儀器,按醫學影像數位通訊標準將照片上傳至中央電子病人紀錄系統。
措施首階段涉及視野圖、眼底血管檢查等影像,不同聯網眼科專科門診以至其他專科都可同步瀏覽,醫生亦容易經系統比對病人前後病況,項目料年底在12間醫院全面應用於各種影像。醫管局並正逐步推行「眼科電子病歷」,在收集和統籌各聯網意見後,陸續在所有眼科門診推出眼科記錄表功能,醫生、護士、視光師等可在同一次診症輸入各種檢查紀錄。
醫管局眼科統籌委員會主席袁國禮稱,病人的檢查項目和流程不變,但目前其他專科或聯網的眼科醫生如要翻閱有關病人的眼科檢查紀錄,往往要由病人做檢查的醫院,從厚厚的病歷找出該文件唯一正本,複製後再人手運送或傳真,甚至由另一醫院重新檢查,眼科電子病歷全面實施後相信可更有效找到內容。他表示,整個醫管局眼科購買打印墨盒成本達100萬元,在兩項無紙化措施推出後幾乎已毋須再打印,「慳到好多錢」,紙張亦節省不少惟沒有統計數量。當系統出現問題時,當局仍會以列印實體紀錄作後備方案。
醫生預先看片可決定提早覆診
同一委員會成員陳正欣補充,不便透露系統成本,又稱病人在檢查至覆診之間日子,醫生已可預先從平台看影像了解病況,決定是否要提前覆診。團隊將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眼底影像、輔助醫生診斷和比對,以至協助篩查常見眼疾等,並希望日後公私營協作時,眼科病人資料可更方便傳輸。